高三政治复习提纲

上传人:我在 文档编号:71151687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复习提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政治复习提纲【一】 1.世界观和方*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为指导。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

2、可知论。 4.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6.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7.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

3、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7.关于精髓 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8.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

4、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9.什么是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0.规律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5、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1.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1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调控心理-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

6、,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14.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

7、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6.为什么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7.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8、。 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9.怎样理解联系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0.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方*:我们应当树立全局

9、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2.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3.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

10、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25.矛盾分析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11、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视试点,借鉴先进,认真推广。 主次矛盾要求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26.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7.创新的意义 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 28.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

12、主义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9.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0.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

13、规律。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1.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二】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对个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

14、民族性。 优秀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传统文化起阻碍作用 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世界文化多样性 表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原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传播 途径:商业贸易、人口

15、迁徙、教育,还有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我们能够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先进价值观,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能够生动形象、快捷迅速地面向大众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文化主旋律。 5.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立足实践,进行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对于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二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中华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政治/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