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920716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归纳透析课件:1.1.1文言实词(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文言实词,规律可减少我们探寻的时间,技巧更是我们应考的利器。讲解难点、归纳重点各个突破学有余力,专家点评明晰思维轨迹懂方法;直击高考现场,规范答题习惯得高分。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借东风踏青云,源动力在此。,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本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第二,考查范围是“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使用比较普遍,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第三,考查的目标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一方面要把握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

2、的“影响”,也就是说要结合语境来判定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对于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实词“间”常用的义项有以下几个: 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缝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 无厚。” 介入其间,

3、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 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断断续续,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 矣。” 暗中,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 乃屏人间语” 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 中。”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 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2.古今异义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

4、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 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原义,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 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原义,扩大,(2)词义缩小。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语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示责备之义,现只表示前义了。,(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

5、,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4)词义的强化、弱化。 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5)感情色彩变化。,3.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4.同义复词

6、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加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如“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意思一致,“谤讥”两个词语都是“批评”的意思。,5.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近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

7、“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6.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临时发生改变,它的用法也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 记) 其一犬坐于前(狼),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有时也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8、题。(15分)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 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 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 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 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 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

9、”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 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 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 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 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 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 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 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 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 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

10、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某:我。 甃结:砖块建筑。 聚足:登台阶 一步一停。 徙倚:来回走动。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 旧人:有资历的老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延祐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明日”这些都是表示时间顺承的词语,作者在临川见完吴幼清后,又来到了彭泽,并在此停留下来,还在第二日登上了小孤山。因此,“次”

11、应为“驻扎、停留”之意,而不是“排列”的意思。,【一线穿珠】D选项中文言实词“起”为动词“起任、起用”之意。除此之外,文言文中“起”还有哪些用法及义项? 请举例归纳一下吧:_ _ _ _ _,动词,站起、起来。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动词,发动。如“将军起兵据有江东”(诸葛亮传)。动词,建造。如“诏诸郡县治城郭, 起谯楼” (三国志吴主传)。动词,开始。如“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快速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意。 (2)审清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到选项中语句的具体位置,结

12、合语境具体理解。 (3)将选项中加点词的词义解释代入语句中进行验证,逐一排查,最终确定正确答案。A项“舟次彭泽”中的“次”如果解释为“排列”的话,句子就不会通顺,显然代入验证是不正确的。 答案:A。,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 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登者忘其险焉 日就圮毁 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因以告之 必能有为无疑矣 A. B. C. D.,【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句写作者在临川见吴幼清先生,写登临的人忘记了小孤山的险峻,句只是对李维肃的一个

13、判断,三句和“新修一柱峰亭”没有任何关系。做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予以排除。 答案:D。,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反复比较,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14、把握人物、景观、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B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从原文“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可以看出,牧羊亭破败不堪主要是守护者造成的,后文又提到“非彭泽所治境”。可见,彭泽县令不是牧羊亭破败不堪的责任人。,【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弄清选项中“内容要点”和“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 第二步:关注文言文段中对人事、景物、事理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文字,体会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观点态度。,第三步:将选项中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分析出的“观点态度”认真对比,若题目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相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吻合的。根据本题的选择要求,结合文意分析得知B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彭泽县令面对破败景象,也想整理此地,而非他的失职所致。故选项B不符合文意。 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译文:_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译文:_,【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本题的答题误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