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72626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7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第一节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 第一节 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一、龚自珍的文学思想 1、提倡经世致用 他在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己亥杂诗等诗文中,痛斥当时封建专制的极端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种种弊端,呼唤扫荡污秽的“风雷”,盼望切中要害的改革。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 行路易“三寸舌,一支笔,万言书,万人敌。九天九渊少颜色,朝衣东市甘如饴。”,2、尊情,他在长短言自序中说:“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龚子之为长短言何为者耶?其殆尊情者耶?

2、情孰为尊?无住为尊,无寄为尊,无境而有境为尊,无指而有指为尊,无哀乐而有哀乐为尊。情孰为畅?畅于声音。声音如何?消瞀以终之。如之何其消瞀以终之?曰:先小咽之,乃小飞之,又大挫之,乃大飞之,始孤盘之,闷闷以柔之,空阔以纵游之,而极于哀,哀而极于瞀,则散矣毕矣。” 尊情,实即尊重自己的个性,尊重自己的人格。病梅馆记也反映了这一思想。,二、魏源的文学思想,魏源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要求文学经世致用,这和龚自珍思想是一致的。他特别强调诗歌要充分体现诗人的忧患意识。他在默觚上治篇中说:“君子读二雅之厉、宣、幽、平之际,读国风之二南豳之诗,喟然曰:六经其皆圣人忧患之书乎!”,第二节 刘熙载的艺概和陈廷焯

3、、况周颐的词论 一、刘熙载的艺概,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又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24年进士(1844)官至国子司业,广东提学使,晚年在上海龙门书院讲学。艺概是他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为作者晚年之作。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概”有概要的意思。他在序中说:“若举此以概乎彼,据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要乎!”,1、继承文论传统,又有个人特识,其论文受到刘勰的影响较大,有宗经、征圣的思想,但又不局限于六经,而兼重诸子百家,对左传庄子的评价尤为突出。如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

4、为大备。”论词则认为豪放是正体,推重苏辛词派“苏辛皆至情至性之人,故其词潇洒卓荦,悉出于温柔敦厚”等等。,2、对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提倡独创性。他说:“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文概)“词哟清新,切忌拾古人牙慧。”(词曲概);对情景关系的认识也十分深刻,在赋概中说:“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而赋出焉。若与自家生意无相入处,则物色只成闲事,志士遑问及乎?”,3、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善于比较,作切中要害的评述,如文概说:“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诗概中说:“太白长于风,少陵长于骨,昌黎长于

5、质,东坡长于趣”,4、重视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诗概提出“诗品出于人品”“有混茫之人,而后有混茫之诗。”赋概中说:“赋尚才不如尚品。或竭尽雕饰以夸世媚俗,非才有余,乃品不足也。”对人品有缺点的作家批评比较尖锐,如词曲概中说:“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警炼。然未得为君子之词者,周旨荡而史意贪也。”,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陈廷焯(18531892)字耀先,又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14年举人。其词学思想是继张惠言、周济之后,常州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词学思想的核心是“沉郁”。 “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

6、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顾沉郁未易强求,不根抵于风骚,乌能沉郁?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辞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源也。不究心于此,率尔操觚,乌有是处?”,1、“沉郁”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是“忠厚”“哀怨”,他在卷七中说:“入门之始,先辨雅俗;雅俗既分,归诸忠厚;既得忠厚,再求沉郁;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 哀怨则是凄惋、感慨。如他说“后主词,思路凄婉,词场本色。”评辛弃疾水调歌头“一种悲愤慷慨,郁结于中”等等。 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现实环境分不开,他生活在封建专制制度极端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

7、民族危亡之秋,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担忧,陈廷焯也不例外。其友王耕心说:“吾友陈君亦峰,少为诗歌,一以少陵杜氏为宗,杜以外不屑道也。”可见杜甫的诗风对他有很大的影响。,2、“沉郁”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含蓄,他所说的“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都是含蓄的意思。他说:“所谓兴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极虚极活,极沉极郁,若远若近,可喻不可喻,反复缠绵,都归忠厚。求之两宋,如东坡水调歌头卜算子雁,白石暗香疏影,碧山眉妩新月庆清朝榴花高阳台等篇,亦庶乎近之矣。”,三、况周颐蕙风词话,况周颐(18591926)字夔生,号蕙风词隐,广西桂林人。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王鹏运、郑文焯、朱祖

8、谋、况周颐),从词论方面说,最有成就的是况周颐,他是常州词派最后一位理论家。 他的词学思想核心是提倡“重、拙、大”:他说:“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1、“重”,“重”是指词的意境沉着、深厚,有真情实感的蕴育,有理论抱负的寄托,神理自然而无雕琢之痕,含蓄不尽而又有无穷余味。他说:“重者,沉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芬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挚之思,灏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沉著者,厚之发见乎外者也。”又说;“填词先求凝重。凝重中有神韵,去成就不远矣。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2、“拙”,“拙”指词的意境

9、的朴素自然之本色美,它和人为雕琢的工巧美是相对的。他说:“问哀感顽艳,顽字云何诠?释曰: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之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犹有一言蔽之: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与老子所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相近。其评周邦彦词云:“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3、“大”,“大”,况氏没有具体的阐述,但从他的整个词学思想来看,似指词的整体的博大、精深。既有内容上的含义宽广,托旨远大;又有形式上的自然浑成,是“重”与“拙”相结合而显示出的大气魄,大手笔。他希望的词应是大家闺秀,而不是小

10、家碧玉。卷三论元好问词时说:“此等词宋名家如辛稼轩固尝有之,而犹不能若是其多也。遗山之词,亦浑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气象。”,附录:,夏敬观先生在蕙风词话诠评中说:“按况氏言,重、拙、大为三要,语极精粲。盖重者轻之对,拙者巧之对,大者小之对,轻巧小皆词之所忌也,重在气格。”“余谓重拙大三字相联系,不重则无拙大之可言,不拙则无重大之可言,不大则无重拙之可言,析言为三名辞,实则一贯之道也。”,第三节 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的诗歌理论,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人。光绪二年举人,次年得同乡何如璋保举,随其出使日本,为驻日使馆参赞。光绪八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十一年

11、回国。光绪十五年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比、意四国,任驻英使馆参赞,光绪十七年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在比较长期的国外生活中,他接触到许多西方的新思想,光绪二十年回国后,曾参加了不少维新变法活动。在文学思想上,他是“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杂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1、“诗中有人,诗外有事 ”,“我手写吾口”首先要求诗歌不要因袭拟古,不要人云亦云,抄袭雷同。而要反映时代现实,要表现作者的个性。作者晚年给梁启超的信中说:“意欲扫去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务使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移之于他人。”所谓“诗中有人”即个性;“诗外有事”,即现实性。给丘菽园的信中说:“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仆老且病,无能为役矣。执事其有意乎?”,2、言、文一致,“我手写吾口”主张用比较平易的口语来写作,强调言文的一致性,这是一场语体革命。他在日本国志学术志文学中强调言文一致的重要性:“文字者,语言之所从出也。虽然,语言有随地而异者焉,有随时而异者焉;而文字不能因时而增益,画地而施行。言有万变而文止一种,则语言与文字离矣。”他还结合西方的言、文一致来说明中国必须言、文一致的必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