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86299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5.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__消化与吸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 概 述,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第四节 小肠消化,第六节 吸 收,第二节 口腔消化 (自学),第五节 大肠消化 (自学),消化(digestion): 食物经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的过程。,第一节 概 述,吸收(absorption):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无机盐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一、消化方式 1.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唾液,胃液,胰液,小肠液,胆汁) 3.微生物消化: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过程。微生物

2、(细菌、真菌、原虫)发酵,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 一般生理特性 1.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但较骨骼肌低,收缩缓慢 2.有一定的伸展性 3.紧张性: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自律性: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不如心肌规律 5.敏感性: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化学、温 度、牵张、缺血等刺激敏感,(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平滑肌RP较小(-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也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肌也能够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2.

3、慢波电位 在空腹,胃肠不收缩时,平滑,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ial细胞,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上升支:刺激L-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慢波电位波动达到阈值-40mV,即产生1-10次的AP,引起平滑肌收缩。,在RP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发AP,引起肌肉收缩。,(2) 慢波电位作用:,(1) 慢波电位产生机制:,3.动作电位,(1)AP产生机制:,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产生。,动作电位与收缩,平滑肌细胞的AP是在慢波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肌肉收缩又是在AP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慢波电位的节律控制了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强度和方向,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胃肠平滑

4、肌属于单一单位平滑肌,有缝隙连接,如同一个合胞体,活动同步,(一)消化液的种类,唾 液,胃 液,胆 汁,小肠液 大肠液,胰 液,消化道的分泌功能主要体现在消化腺细胞分泌的消化液上:,三、消化道的分泌功能,(二)消化液成份 1. 水:占90%以上 2. 无机盐:H+、Na+、HCO3-等 3. 有机物:各种粘蛋白、消化酶,(三)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1.分泌水、电解质:稀释食物,以利吸收;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 2.分泌黏液:保护消化道黏膜 3.分泌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4.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为微生物消化创造条件(其他蛋白质),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一)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是体

5、内最大最广泛的内分泌腺,1.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分布分散;数量巨大 (2)分为开放型细胞和 闭合型细胞 (3)具有摄取胺前体、合 成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2.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3.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3)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胃肠激素中的许多激素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被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5. 胃肠激素的作用途径 1.远距分泌 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 2.旁分泌

6、 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 3.神经分泌 VIP、P物质等可能是神经分泌激素 4.腔内分泌 还有一些激素释放后,从细胞间隙透过紧密连接弥散至胃肠腔内,1.内在N丛支配 分布: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管壁内,也叫肠神经系统。 组成: 粘膜下N丛: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支配粘膜下血管。 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 形成局部N反应系统。,(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2.外来N支配,双重N支配,副交感N: 迷走N、盆N,交感N,内在N丛,内在N丛,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两端:副交感N 中间:交感N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

7、主,分泌 Ach,分泌 NE,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图,第二节 单胃消化,功能:暂时储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成分: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黏蛋白、内因子) 内分泌细胞:G细胞胃泌素;D细胞-生长抑素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颈粘液细胞:粘液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0.9-1.5),体内pH最低,一、胃的化学消化,1.盐酸(俗称胃酸) 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 形式:游离酸:110-135 mmol/L 结合酸:15-30 mmol/L 总 酸:125-165 mmol/L 分泌量:基础排

8、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促胰泌素释放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抑制和杀死细菌。,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数量, 也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胃酸分泌机制: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其分泌过程如图所示。,质子泵,分泌小管,质子泵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 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2.胃蛋白酶原 来源:由主细胞分泌 作用: 胃蛋白酶原,胃酸,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9、特点: 始无活性; 最适pH1.8-3.5,pH.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蛋白眎、胨,3.内因子 来源:壁细胞分泌 成分:糖蛋白(2个亚单位) 亚单位A12复合物:防12被水解酶破坏 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吸收12 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12的吸收。 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 胞性贫血。 特点: 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 来源: 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胃粘膜非泌酸细胞分泌。,4.粘液和HCO3-, 作用: 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润滑和保护; 中和胃酸

10、:HCO3- + H+ H2CO3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破坏, 粘液成分: 主要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模式图,胃蛋白酶为什么不消化胃组织呢?,pH 2,pH 7,Na,1.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食物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蛋白质等); 一些药物(Ach、组胺、乙醇等)和激素(胃泌素、糖皮质激素等)也是胃液分泌的刺激物。 应激状态:如舰员出海,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ACTH、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可诱发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下面主要阐述内源性物质和食物(不同消化期)对胃液分泌的影响:,(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 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

11、质:,ACh,组胺,胃泌素,胆碱能N元,嗜铬样细胞,G细胞,磷脂酰肌醇系统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酰肌醇系统 Ca2+ cAMP Ca2+ 壁 细 胞,M3受体,H2受体,特异受体,特异受体,M受体,泌 酸 ,质子泵,胃酸分泌的阻断剂,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由动物实验(假饲、巴氏小胃、海氏小胃)发现,进食后胃液的分泌机制,可按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来分析。实际上这3个时期几乎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巴氏小胃(左)和海氏小胃(右),假饲实验示意图,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胃液分泌食物刺激头、面部感受器,壁细胞,直接(Ach),间接,. 分泌机制,. 分泌特点: 量多(3

12、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口腔机械、化学刺激,G, 胃期 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胃引起的胃液分泌,胃底胃体机械刺激,内在N丛,.分泌机制: 与胃期相似:即机械、化学刺激量发挥作用,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体液调节因素:胃泌素、肠泌酸素。 .分泌特点: 分泌量、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 肠期 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肠引起的胃液分泌,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当胃窦内pH1.2-1.5, 12指肠pH2.5 时,对胃酸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机制: 胃窦pH1.2-1.5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 胃窦pH1.2-1.5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G细胞分泌胃泌素和壁细胞分泌

13、胃酸。 12指肠pH2.5刺激S细胞分泌胰泌素胃泌素和胃液分泌。 12指肠pH2.5刺激12指肠球部分泌球抑胃素胃泌素和胃液分泌。,(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 抑制胃液分泌。, 高渗溶液: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PEG 抑制胃液分泌。 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小结: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促 进 抑 制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

14、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一、胃的机械消化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 容受性舒张: 迷走-迷走反射,传出N为迷走N抑制性f,释放肽类或NO递质,引起胃壁平滑肌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12指肠,但胃内压变化不大。 (2)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3) 蠕动: 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蠕动受慢波电位的控制。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

15、增加其频率和强度;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则相反。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促进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二)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12指肠的过程。 速度:因食物而异(颗粒大小、渗透压、食物类型) 水 糖 蛋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 直接动力: 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 动 力: 胃的运动。 影响因素: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食物的机械扩张刺激壁内N丛和迷走-迷走反射胃运动胃排空;胃泌素 .12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胰泌素、抑胃肽等)。,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反刍动物具有庞大的复胃。复胃的前三室瘤胃、网胃和瓣胃合称前胃。前胃的粘膜没有胃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