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与苏格拉底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62634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者与苏格拉底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智者与苏格拉底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智者与苏格拉底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智者与苏格拉底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智者与苏格拉底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者与苏格拉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者与苏格拉底(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智者与苏格拉底,2011年9月21日,目录,一、 智者运动,二、苏格拉底其人,三、苏格拉底哲学,3.1 苏格拉底的方法,3.2 德性即知识,3.3 道德哲学,一、 智者运动,(一)何谓智者 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Sophists这个名称的一个涵义是“使人精明审慎或技艺熟练”),例如“七贤”。 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职业智者喜欢强调他们与这些一般意义上的早期的哲人智士之间的密切关系 智者们所做的是试图使别人精通智慧的使用,智者出现的背景,(1)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制的

2、产物。 希腊人后来把话语的威力变为一个神:说服力之神“皮托”(Peitho)。 (2)哲学视角的转变 早期希腊哲学家的本原探讨多样化,哪一个是正确的?哲学家关心的问题从自然界转到了人类思想自身,什么是获取确定知识的条件? 哲学家从对宇宙狂妄的和无事实根据的沉思中转向了对知识和知识理论的怀疑论的批评。思想被拉回到自身。 人类开始“反思”。,(二)智者教授的内容和方法 伯利克里的民主制依赖于两大基本原则: 它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乃是因为公共事务的管理不是委托给少数人,而是面向多数人,但一方面法律在公共事务中建立起人人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也允许个人在其中充分发挥其价值。(修昔底德) 一方面权力应

3、当在全体人民手中,而不是为一小部分公民所把持 另一方面,肩负向民众提供意见、代理民众事务之职权的高级官职应当委托给那些最适合、最有能力执行这些职责的人,如果一个社会试图以上述两大原则为基础,那么这会趋向于偏爱某种程度的特殊技能的发展,尤其是公开演说和论辩的能力。 正是通过各种集会演讲、法庭辩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智者们在给学生传授修辞学、论辩术以提高他们论辩技巧和获胜能力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藐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吹怀疑的思想内容,也正是由于这些内容和风气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的作用。,雅典全图,智者论证方法的三个核心术语 辩证法、矛盾法和论辩法 1、辩证法

4、(dialectic): 在希腊语中其最一般的涵义就是几个人之间的“讨论”,而其最明显的运用可见于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 亚里士多德则将其更专门的涵义用于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即将两个矛盾的陈述对立起来,以便接下去二者择一,选出更真或更适当的陈述。 辩证的讨论首先是在问答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或者更一般地说,是以任何一方甚至一个人提交于论辩的简短陈述为基础的。这是苏格拉底式的Elenchos(问答法,“反驳论证”)的典型特征。,2、矛盾法(antilogic,反证法) 普罗泰戈拉:任何事情上都可以找到两个对立的论证或命题,而且他还发展了基于这种假设的事实的论证方法。目标是教他的学生如何使一个命题比它的

5、反对论证更有力。柏拉图称之为论辩术(art of Eristic) 两个命题互相反对的最简单的形式,便是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例如这两个陈述:风是热的;风不是热的 3、论辩法(eristic):出现在人们只关心获得论辩中的表面胜利而不关心真理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三)智者学派代表人物,1、普罗泰戈拉 (约公元前490410年)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1)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要准确地理解这一论题的含义,关键在于弄清两个问题:第一,这里的“人”指的是类的人还是单个的人?第二,人的哪一方面是万物的尺度,是理性还是感觉,抑或二者

6、兼而有之?,“人”是什么 19世纪不少学者把“人”理解为人类整体,由此事物对我们的呈现要根据我们所了解的人类本性的结构和条理。 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都理解为每一个个人,由此,每一个个人对他自己来说,是其所经验的东西的尺度。 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柏拉图,普罗泰戈拉所说的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所以,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

7、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积极意义:它一反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2)方法论原则: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在普罗泰戈拉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 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作为方法论原则,不仅是芝诺揭露矛盾的技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提出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高尔吉亚,高尔吉亚曾是恩培多克勒的学生,他的代表作是论非存在或论自然,其主要内容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

8、反杂学一书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三个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 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第一,无物存在,若有某物,则有三种可能:(1)存在;(2)非存在;(3)既存在又非存在。 (2)设若该物(是)非存在,那就意味着它既(是)存在又非存在。 (1)设若该物存在,那么它或者是a永恒的或者是b生成的,或者c既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 A 假如它是永恒的,它便没有开始,因而是无限的;如果它是无限的,那就不在任何地方。 B 假如它是生成的,它要么从存在中生成,要么从非存在中生成。 它不可能从存在中生成,因为如果它是存在的,就

9、不是生成的,而是始终存在;它也不可能从非存在中生成,因为从非存在不可能生成存在。,既然存在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生成的,更不是既永恒又生成的,所以存在不存在。 (3)最后,第三种可能也不成立。因为既然第一、二两种可能情况皆不成立,那么,由它们合成的第三种可能情况自然不成立。既然某物存在只有上述三种可能,而它们无一成立,结论就只能是: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批评的目标是巴门尼德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的命题。 (1)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 (2)如若我们所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但诸如女妖、狮头蛇尾羊身的吐火怪兽以及其他许多非存在物

10、都被思想到了。 所以,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不能被思想。 由于我们只是通过感知或描述性语词间接地与客观事物发生接触,故人们不可能知道某物。,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词与物 认识存在要靠各种感觉,而告诉别人则要靠语言。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 “语言不是主体和存在物,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不是存在而是语言。语言是跟主体相异的东西。因而,既然可见物不可能变成可听物,可听物也不能变成可见物,那么作为外间主体的存在物就不可能变成我们的语言”。 既然存在不能变成语言,即使我们认识了存在,也不能告诉别人。,(三)智者的相对主义,1、“德性”可教 “德性” 在古希腊的

11、传统观念中这个词的意思是“优秀”。它可以用在一切事物身上,指这个事物特有的禀赋和能力。而用在人身上,它指的就是人所具有的优秀的能力、优秀的品质。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优秀的人呢?按照古希腊的传统观念,只有贵族才是优秀的人,他们不仅血统优秀,可以上溯到天神或古代英雄,而且各方面作为人的能力也优秀。因此,只有贵族才是有德性的人。,伊利亚特中俄底修斯对普通士兵塞尔西忒斯的呵斥:“不要妄想和王者们试比高低” 。 因此,在古希腊的传统观念中,“德性” 是具有严格的等级内涵的。 针对这种建立在等级和身份基础上的德性观念,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们,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命题,这就是“德性可教”。,2

12、、真理的观念,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人是万物的尺度”表明,真理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对于真理普遍持有这样一种信念,这就是认为真理是绝对的,共同的,自明的,它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是完全透明的,自然而然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它的反面。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却使得这种绝对的真理观遭遇到了挑战。因为,真理一旦成为相对的,它就不再具有直接性,它开始变得隐晦而不易认识,甚至不再有可能存在。,3、道德相对主义,希腊人惊讶地发现,那些原来被视为神圣、天然、合理、不可动摇的道德习俗,在别的地方却完全不存在,那里的人们所遵循的是与之完全相反的习俗。 西方

13、历史之父、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著中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个绝妙的例子:,“当大流士做国王的时候,他把在他治下的希腊人召了来,问他们要给他们多少钱才能使他们吃他们父亲的尸体,他们回答说,不管给多少钱他们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于是他又把称为卡拉提亚人并且吃他们的双亲的那些印度人召了来,问他们要给他们多少钱他们才能够答应火葬他们的父亲。这时他要希腊人也在场,并且叫翻译把所说的话翻译给他们听。这些印度人高声叫了起来,他们表示他们不愿提起这个可怕的行径。”,在作了这番记述后,希罗多德紧接着便说了如下一句话: “这些想法是这样地根深蒂固,因此,我以为,品达罗斯的诗句说得很对, 习惯乃

14、是万物的主宰。”,这就是道德领域中的相对主义,在这里,道德以及道德中的至善,那些人们认为绝对不可动摇的、千真万确的观念,现在只不过是人的习惯而已。 那么,究竟还有没有真理存在呢?这个问题扩展到道德领域就是,到底还有没有至善存在?是不是人们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自己觉得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呢?这就是智者运动所带来的根本问题。,这就是道德领域中的相对主义,在这里,道德以及道德中的至善,那些人们认为绝对不可动摇的、千真万确的观念,现在只不过是人的习惯而已。 那么,究竟还有没有真理存在呢?这个问题扩展到道德领域就是,到底还有没有至善存在?是不是人们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自己觉得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

15、呢?这就是智者运动所带来的根本问题。,二、苏格拉底其人,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城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入五百人会议。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处死罪。终年70岁。,Socrates 469399BC,(一)雅典的牛虻 作为智者的一员,苏格拉底和智者们同样批判了传统观念,抨击了雅典人种种荒唐可笑的陈规陋习。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目的是使腐化享乐从而趋于懒散怠惰的雅典城邦由于受叮咬而重新焕发活力。 他不厌其烦地和他所遇到的每一个雅典人对谈,通过他著名的“苏

16、格拉底对话法”揭露他们在貌似博学下面所隐藏的无知。 因此,他遭到了一般雅典民众的嫉恨和不理解。,阿里斯托芬的云为我们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剧中,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极尽丑化之能事,他让苏格拉底坐在一只悬挂在半空中的吊篮里出场,而苏格拉底所研究的是诸如“跳蚤所跳的距离是它脚长的几倍?长脚蚊的声音是从嘴里发出的还是从尾部发出的?”之类极其无聊的问题,最后,他让剧中人物喊出这样的话,“快同我去结果了那可恶的开瑞丰和苏格拉底,全是他们欺骗了你和我。”,(二)苏格拉底之死,雅典是苏格拉底的母邦,他假定了一条与雅典之间签订的法律: “无论国家对你作出何种判决,你都会执行或遵守。” 他成年后没有因为不喜欢雅典而“带着他的财产去他喜欢的地方” ,这就表示他终生都默认这一法律。 如果他不服从便是一种罪恶。 “善良、诚实、制度与法律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宝。”,在公元前399年,他被以“引进新神”、“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提起诉讼,通过民主表决的方式,以281票对220票被判处死刑,方法是服毒。 当时苏格拉底态度温和从容,身上不发抖,脸上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