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0861658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版】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点此播放视频,国语,1、作者、年代及性质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按照汉代的说法,国语是写左传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国语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前)。晋以后有人就其作者和年代提出异议。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产生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初年,作者当不是与孔子同时的那个左丘明。国语有楚攻越,杀越王无疆能的记载(公元前335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凡21卷,其中晋语9卷,周语3卷;鲁语、楚语、越语各2卷;齐语、郑语、吴语各1卷。,点此播放视频,

2、与左传偏重叙事不同,国语偏重记言。其记录的语言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周语召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做法,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记载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经典语言。 国语记载了的史实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并为后来的史书(如史记)所援引。此外,国语作为古代散文名著,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版本,关于国语写本的记载,最早是班固汉书艺文志。汉魏至唐,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韦昭、孔晁等多家注本并行,而以韦昭注本影响最大。到宋代,就只有以韦昭注的本子为底本的公序本流行。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国语刊本,都是明、清二代的翻刻本和手抄本。明代的版

3、本今天可见的多是嘉靖和万历年间的刻本,以公序本为主。,“谤”与中国古代的谏官制度,提到“谤”我们用一想到“诽谤”一词,而提到诽谤我们今人往往会想到法律上的诽谤罪,其含义是:“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然而,古代的“谤”、“诽谤”的含义与今天的理解不同。,原始氏族时期,生产力低下,尚无剩余产品,也没有国家及其强力机构。氏族内部的事务主要是靠部落首领的威信和氏族内部的舆论监督。“谤”原意是氏族成员给部落首领提意见。提意见有两种比较普遍的方式:谏鼓和谤木。 关于古代的原始民主制度,国语和左传都有记载。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还有

4、不同程度的遗留。比方说“流王”。,原始民主制度下的舆论监督在阶级社会之后演化为谏官制度。大戴礼保傅云:“忠谏者,谓之诽谤。”“谏”或“诽谤”都是以正直忠良之言规劝君王,以避免君王独断专行可能带来的祸害。周文王时,周王室内便专设“保氏”一职,“保氏掌谏王恶”(周礼地官)。春秋战国时,直接以“谏”命官谏官。秦置 “谏大夫”,汉改称“谏议大夫”。唐代所设置的谏官主要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散骑常侍等。唐太宗鼓励犯言直谏。宋代改唐时“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加上门下省的“给事中”,合称为“给谏”。,几点

5、介绍,1、召公:即召穆公(前?-前822年),姓姬名虎,是世袭的召康公后裔。周厉王到周幽王时期担任召公,和周定公、共伯和(卫武公)等皆为当时的卿士。曾力谏厉王,未果。国人暴动时,以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即后来的周宣王)。前841年,召公与周公一起管朝政,凡14年,直至太子即位。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共和”为共伯和摄理王政)。,2、厉王:周厉王姬胡(?前828)是西周第十位国王,谥号厉王。他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他重用小人,实行“专利”政策。“所谓专利,就是顽固地坚持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利用谋生。”(郭沫若中国史稿)。,点此播放视频,国人的基本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

6、,当然有意见,就“谤”王,厉王不仅不反省自己的作为,反而实行“钳口”政策:“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弥谤矣,乃不敢言。”(史记 周本纪) 不是民众没有意见了,象齐威王那样广开言路改进工作,而是高压威吓,国人“不敢言”。 这种情况更加危险,民众的意见得不到表达,王朝政令得不到改进,而且民众愤怒的情绪在郁积中不断增加,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对此,召公十分忧虑,再次向厉王进言,劝谏厉王首先得让民众讲话和提意见。但厉王还是不听。结果,沉默并愤怒着的国人忍无可忍,爆发“国人暴动”,厉

7、王逃到了彘zh (今山西霍县) 。,3、国人 “国人暴动”的主角是“国人”,什么是“国人”?作为地理方位概念,“国”对应于“野”,“国人”是指居住在国中的人,与“野人”(农夫)相对;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国人”是指有权参加国家政治决策、有经济收入的城市平民。其祖先与周王同族,只是随着年代久远,血缘关系淡薄了,但在国家生活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漫长的分化、分蘖过程中,国人的成分也十分复杂,既有贵族,也有平民;其职业分布也十分广泛,有农、工、商、士等。,召公谏厉王弭m谤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3,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标题注解:弭

8、(m)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背后议论他人过失,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1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恶谥厉王。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2 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3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报告给厉王。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课文讲解,提问翻译,译文朗诵,周厉王暴虐,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厉王就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1,乃不敢言。”

9、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ng)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2。 1 弭(m):消除、制止。 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壅(yng):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2 宣:引导、开放。,提问翻译,译文朗诵,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yng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故天子听政

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瞽(g)献典2,史献书3,师箴zhen,瞍(su)赋4,矇诵5,百工谏6,庶人传语7,近臣尽规,亲戚补察8,瞽史教诲,耆qi艾ai修之9,而后王斟酌焉。 1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公卿至于列士:周代官职分为公、卿、大夫、士等级别,公卿是高层官员,士是下层官吏,士又可细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列士:各级士。 2 瞽(g):盲人。古代以瞽者为乐官,故为乐官代称。此指乐官中的太师。典:乐典。 3 史:史官。书:指古代历史典籍。 4师箴zhen :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瞍(su):没有瞳仁的盲人。 5 矇: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6 百工:指管理各种工奴

11、的工官。一说百工即“百官”。 7 庶人传语:平民百姓因其不能直接接触君王,故其批评意见只能间接地辗转传达。 8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 亲戚:指与国君有亲属关系的大臣。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9 耆qi艾ai:年高有德的人。古时60岁者为“耆”,50岁者为“艾”。修:劝诫、警诫。,提问翻译,译文朗诵,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少师进献劝谏的箴zhn言,盲人朗读讽刺的文辞,让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诵读,让百官进谏,让老百姓的意见间接上达给国王,在君王身边的大臣尽规谏之力,同族的内外亲属弥补、监察国王

12、的过失,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年高望重的人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是以事行而不悖bei。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x衍沃也1,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1 原:高而平的土地。隰(x):低湿的土地。衍:平原。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宣言:发表议论。,提问翻译,译文朗诵,. 这样做事就不违背事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从这里生产出来;就好比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百姓能够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可以从这里发现.,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1。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

13、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 1 阜:丰厚、盛多,此处用作使动。 2 与:参与者、追随者、同盟者3 流:放逐。彘(zh):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境内。 4所以,用来的方法。,译文朗诵,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增多的办法.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思虑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把王放逐到彘zh.,点此播放视频,课文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国语的周语上篇.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暴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

14、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浯中有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这篇文章的确写得简洁朴实。召公进谏的一段话恳切扼要,并不像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或战国策中的游说之词那样变化驰骋,纵横捭阖。他只是要把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地讲了出来,这同样也起到应有

15、的感人作用。周厉王暴虐无道,没有接受召公的劝谏,所以遭到可耻的下场;但作者记载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第一段写弭谤的由来。厉王所以要“弭”谤,是由于“国人谤王”;而“谤”的由来则缘于“厉王虐”,可见乱由上作,社会真正动乱的原因仍出于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这一段写厉王共四层,只用了四个字,暴君的面目就勾画得一清二楚了。一是“虐”,二是“怒”,三是“杀”,四是“喜”。作为矛盾对立面的“国人”,作者着墨更少。开始是“谤”,不过是口头上的不满而已;而在厉王的淫威之下,人们最后只能用“道路以目”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悲怨。至于这些被迫害者身受的痛苦,作者却借召公的口说出“民不堪命”来点明,笔墨经济而有力。由于厉王用杀头的办法堵住了“国人”的口,从而感到高兴,正写出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厉王得意忘形地说的那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的狂妄之言,正与上文的“道路以目”相呼应。把一场严峻的社会矛盾只用这短短几句话交代得如此周详而深刻,不能不说作者的文字素养是相当卓越的。,第二段的一、三两节先后用了两个比喻,这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加强说服力。前一层以“川”喻“民之口”,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以“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来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