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6216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73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cjc第七章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5060年代中期 的话剧创作,第一节 5060年代中期 的话剧创作概述,一、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创作曲折历程,1. 50年代初,以歌颂为主旨的话剧成为主潮。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我国话剧史的新篇章,剧作家以饱满的热情唱出了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由衷赞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新中国地覆天翻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岁月。 反映城市生活的新变化。老舍 :龙须沟 反映知识分子生活新变化。曹禺明朗的天 反映农村的新变化生活。 (胡丹沸:春暖花开 ),反映革命战争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 反映工业建设的新变化。(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等 ) 反映妇女解放。(孙芋:妇女代表) 一批独幕讽刺喜剧,为新中国话剧舞台

2、增添了新的品种。(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 ),2. 1956夏1957年春,“双百”贯彻期间,“干预生活”的剧作出现。 1956年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为艺术家创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发挥,于是这批剧作应运而生。这突出表现在被称之为“第四种剧本”的创作上。这些剧本正如评论界所说的,突破了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模式。,大胆地涉猎到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与感情生活领域。主要作品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 对现实

3、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丑恶灵魂的揭露和批判。 同是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剧本,洞箫横吹立意于揭露某些党的干部为了个人私利所制造的种种阻力,刻画了为了向上爬而不择手段树立假典型、排斥异己的县委书记安振帮的形象; 布谷鸟又叫了同样揭露某些干部因为私有观念及大男子主义思想对新生力量的压制与摧残。提出“要关心人”、“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贝”。(杨履方:关于布谷鸟又叫了一些创作情况,剧本1958年第5期。),力求突破禁区,写出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同甘共苦通过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孟莳荆轻率地与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离婚,另寻新欢,又轻率地提出与原配复婚,真实地塑出一个在工作上忘我,兢兢业业,而在感情问题

4、上以我为中心,自私轻率的干部形象。,3. 反右期间,“干预生活”剧作被整肃。 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促进了话剧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左倾思潮泛滥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盛行,一批敢于揭露现实矛盾和弊端的剧作如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同甘共苦等受到批判,讽刺剧几乎从戏剧领域扫地除门,即使如老舍鞭苔旧社会的历史剧茶馆也难以幸免。,4. 反右后,“写中心”剧作热潮兴起。 反右后,某些领导片面强调写重大题材,倡导所谓“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从而导致粉饰现实、歪曲生活、说大话、空话等应景之作风行。 较有影响的有烈火红心(刘川编剧)、降龙伏虎(段承滨 等),5. 50

5、年代初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热潮形成。 “以古鉴今”的历史剧作 面对严酷的现实,剧作家或抵制,或由此搁笔,或潜心于历史剧创作,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挖掘对现实有一定启迪意义的东西,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慨叹。 有影响的剧作有: 田汉的关汉卿(1958.5)、文成公主(1960.5)、谢瑶环(1961.7), 郭沫若的蔡文姬(1959.5)、武则天(1960.5), 曹禺的胆剑篇(1961.7), 朱祖贻、李恍的甲午海战。,革命历史题材剧 有影响的剧作有:金山的红色风暴,顾宝璋、所云平的东进序曲,蓝光的最后一幕,赵扬的星火燎原,江苏省话剧团集体创作的八一风暴等,为几近萧条的话剧舞台

6、带来了一线生机。 这些剧作大都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判历史,臧否人物,力求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由此引发的有关历史剧问题的争鸣与讨论,广泛地探讨了历史剧本质特征、时代精神、社会意义及发展规律诸问题,为沉闷的理论界吹进了清新活跃的学术争鸣的空气。,6. 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及话剧创作的振兴。 、文艺政策的调整 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会议热烈讨论了积极表现新的时代和题材多样化的问题,关于戏剧冲突和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话剧、歌剧民族化的问题,以及戏剧语言、结构、

7、技巧等问题。,、话剧创作振兴 反映农业生活:多幕剧龙江颂等。 反映工业生活:刘川第二个春天。 反映战士生活: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王树元的杜鹃山。 有旨在向青年进行教育: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 取材于国际斗争的讽刺话剧: 陈白尘纸老虎现形记 、话剧理论探讨,首次提出了写实与写意两种戏剧观。,7. 八届十中全会后,为政治服务的剧作兴盛。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戏剧家的创作活动只能在为政治服务的框架内有限度地进行。因此,本时期虽然出现了话剧创作与演出的热潮,但由于剧作家难以摆脱的公式化、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主

8、题意识与政策意识日渐严重,自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有的作品在塑造人物上追求“高大完美”,英雄人物的语言充满大话、空话和豪言壮语,显得干瘪苍白,缺少血肉。 有的作品片面追求所谓“重大题材”,造成作品的单一化,路子越走越窄。 有的作品把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扩大化、简单化、庸俗化等。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大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江青插手文艺后,首先向戏剧界开刀。 1963年5月,江青组织围剿李超的昆曲李慧娘,批判“有鬼无害”论(署名梁壁辉,文汇报1963年5月6-7日。)。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江青攻击戏曲舞台“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有牛鬼蛇

9、神”,话剧舞台是“一大,二洋,三古”。 1965年11月,在江青的授意下,姚文元炮制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从此,话剧舞台凋零萧条。直至“四人帮”被粉碎,才迎来话剧创作的振兴。,二、课后拓展,1.知识点: 、“第四种剧本” 、“干预生活”的代表性剧作。 、5060年代中期的代表性历史剧作。 2.思考题: 、简述5060年代中期的话剧创作曲折历程。,第二节 老舍建国后的剧作,著名作家老舍建国后以写剧本为主,且成就最高。1951年初,老舍发表了三幕话剧龙须沟,把他“所擅长的写实手法和独具的幽默才能,与他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热情结合起来,使他在艺术创作上迈进了新的境地”

10、。剧本发表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反响,从而揭开了我国当代话剧史的新篇章。为此,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从此,他的剧本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大约平均七、八个月创作一部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里的劳动模范。,一、老舍建国后话剧创作成败的教训和经验,1. 教训: 纵观老舍建国后的剧作,既有揭开我国当代话剧新篇章的龙须沟和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茶馆,也有平庸甚至失败之作,如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呢?老舍总结说,这是因为“赶任务”,来不及艺术提炼,吃了“写运动过程的亏”。,2. 经验: 老舍建国后的话剧创作经验有三点值得特别指出: 、一是老舍对社会主义新中国

11、的由衷热爱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为人民、为时代写作的文艺观。 把时代、社会、人民命运的变迁,作为他剧本的主题,让读者和观众从中深切认识和感受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由衷颂赞新的社会、新的生活。,、二是老舍对艺术的不懈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一代“京派”话剧之风。 他的剧作多取材于北京市民的平凡生活,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富有京味儿的文学语言,真实地描绘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族心理,塑造了一批几乎囊括北京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色人物形象。他的剧作是生活美与艺术美的结合,生活化与戏剧化的统一,无论是戏剧结构还是对戏剧冲突的处理,都从生活出发,为“把真的生活写出

12、来” 。,、三是写北京历史变迁的艺术追求。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热爱北京,更热爱解放后的新北京,写好北京。写出北京的历史变迁,特别是新北京天翻地覆的时代风貌,成为他毕生的艺术追求。他建国后创作的剧本,几乎都以北京为背景。可以说,北京给了他艺术生命,也是他创造的特有的艺术世界。其中,龙须沟、茶馆最能代表老舍戏剧的成就与风格。,二、龙须沟的创作成就,1. 主题内涵: 三幕话剧龙须沟写的是北京天桥附近的龙须沟解放前后的变化。作者通过沟旁一个小杂院内三个家庭和一个孤老头解放前后不同生活命运的描写,以强烈的对比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出龙须沟及其居民的今昔变化,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新社会的颂歌。,剧作紧

13、紧抓住人与沟的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这一戏剧情结,深刻地揭示了解放前人与沟、人与“官”的尖锐对立,反映了龙须沟治理前后的变化,从沟的变化写出社会的变化,人的变化。 建国后,新政权首先惩治了恶霸及爪牙,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解决了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接着便是修沟,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由此,历尽苦难的劳动群众感激新政府,从人和关系反映出人民和政府的关系,表达出人民对政府的依赖和爱戴。,2. 艺术成就: 龙须沟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它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程疯子是塑造得最成功、最感人的艺术典型。 作者将这一人物的“痛”处同社会、同具体生活环境联

14、系起来,既生动地刻画出他善良而又懦弱的性格,又使观众从他的不幸遭遇中看到那条“臭沟”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不甘于现状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放了,疯子所望的“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成了现实,他又开始了演唱,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由这一人物生活命运的变化,作品的主题得以充分展现和深化。,、老舍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得力于他对人物的熟悉和对人物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 他生活在北京底层市民中间,对各色人等的性格、习性了如指掌。 作为语言大师,他十分注重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都贴切得当,不容混淆。 、即使一些次要人物,如赵老头、王

15、大妈、丁四嫂、二春姑娘等,也都个性鲜明,有力地凸现出剧本主题。,三、茶馆赏析,1. 剧作梗概: 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剧作的高峰,也是当代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珍品。作者以“葬送三个时代”(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第5期。)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茶馆的历史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的人生遭遇,以及与这个茶馆相关的各色人物的命运升沉,形象地反映出这三个时期的统治者不断更换,由封建帝制改为民国再由国民党当权,而广大群众所得到的却只是日益深重的灾难。,第一幕写的是戊戌政变失败后的一段时期。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行尸走肉的庞太监居然在将死之年买三个大姑娘当老婆;有钱人家为一只鸽子可以

16、不吝铺张,聚众动武,而穷苦农民则为生活所逼卖儿卖女,“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 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帝国列强支持下的军阀混战,使人民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人们流离失所,沿街讨乞,无辜学生随便被抓。,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统治时期。 日本人刚被赶走,国民党便以接受“逆产”为名,大肆掠夺民脂民膏,王掌柜苦心经营的茶馆,也难逃此厄运;一时间,特务横行,群魔乱舞,渣滓泛起,乌烟瘴气。“比外国人还外国人”的小刘麻子,一跃而成为统管妓女、舞女、女招待的“花花公司”总经理;以相面为生的小唐铁嘴,成了反动会道门的什么“唐大师”;大字不识的地痞流氓小二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