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84667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实验部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2、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3、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

4、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

5、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1.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 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

6、篇。B.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 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 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 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 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 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7、。【答案】1. D 2. C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D项:“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 表述错误。诗人的智慧是用“不说出”代替“说不出”。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点评: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只要把D项回归原文,和原文进行比照,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2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正确,过于绝对。“寻言”应该是“能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点评:需要把各选项带入原文和原文比较异

8、同,一般情况下如果有特别绝对的词语的选项需要注意,如本题C选项提到的“只要就”,语言就过于绝对化。【3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原文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很显然A项与原文不符。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点评:“筛选与整合”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因此一定要把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江 南 雨 巷董滇宁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

9、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

10、做伴。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

11、,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

12、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都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构成了一个富有象征色彩的意境B. 文章第段,作者写小巷中铺子里小二的忙碌仿佛也激不起一丝尘屑,写人去楼空的房屋徒让人遐想,从而突出雨巷的宁静与古老。C. 文章第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

13、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江南小巷让人超脱于浮躁的现实。D. 通过全文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眼前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而倍感落寞,但无可奈何,因而惆怅不已。5. 第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6. 文中第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悲”与“喜”的具体内容。【答案】4. D 5. 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

14、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6. 悲: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喜: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及赏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D,“因而惆怅不已”分析有误,原文第6段中,作者提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有落寞之感

15、,但之后作者却说“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第9、10段强调“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审美的态度来欣赏江南雨巷的古老,并认为它可以给我们躁动的心带来宁静,并无惆怅不已。故答案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赏析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第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抓住描写作用的不同。根据理解“蓝衣少女”的出现是在浣洗衣服,本身文中的景物是很寂静的,但是少女的出现衬托出景物的更加宁静,同时也使得景物画面具有了生机和活了。“丁香姑娘”是作者想象的,是寄托作者理解的物象,同时也体现是作者的虚写。所以两篇文中出现的女子的作用是不相同的。【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原文第三段: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题干是这样问的:文中第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 有名”,请概括说明“悲”与“喜”的具体内容。根据以上对题干和原文的理解,作者的悲: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