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84570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七)《求诸己》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沙漠里有阳光,也有空气,但没有水。然而,沙漠里却有生命,这是自然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 一只很小的虫子,能在没有水分的茫茫大漠一代代生,哲思短章 生命的立起,存繁衍,我纳闷它们靠什么活着?看了电视上的一个自然类节目,让我再一次惦记起这些小生命,并对它们生出几分崇敬来。 清晨,小虫们早早起床,打开房门,一只接一只地从沙丘底部它们的家爬上来,在沙丘顶上列队,一大排地立起身子,把它们光滑的背甲对着同一个方向,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会有一阵清风从这个方向吹来,抚过沙丘的表面,最后,爬上小虫的身体。风缓缓地,软软地,悄悄地来,小虫长时间一动不动,在它们的背甲上也悄悄地凝起了水

2、珠,这是晨风带来的仅有的一点湿润,水珠越聚越大,它们相互融合,终于,成了一颗水滴。水滴从小虫,的背上流下来,流过它的脖子、脑袋、鼻子,最后,流到它的嘴边,成了这只小小的甲壳虫一天赖以维系生命的甘露。 这是一个自然的故事,也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求水活动,它发生在一种极其渺小、极其卑微的小生命的身上,它们每天都要重复着这样的劳作,靠这一滴小水滴一次次地将自己的生命垫起,再垫起!我不太喜欢用其他生命的故事来幻化人类的行为,也不善于用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来启迪人类的精神。但这次不同,我已经不自觉地把小虫的故事看作是一个童话,把“它们”定义为“他们”和“她们”,像是在月下讲给孩子们听的童话,有如,三只

3、小猪和小马过河,这一切似乎与人无关,只是在人类生存之外,另一种灵魂在播种,它不会有呼啸的声音,也不会有清新的气息,不会让人痛,也不会让人快,它就只是一群虫子和一滴水的故事。但在孩子们眼里,小猪和小马就是我们的邻居,小虫也是。 自然面前,感动是多余的,所谓坚忍不拔,所谓顽强自信,小虫都无知,但人有知,所以就有了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世间可以忽略的东西太多了,可以发现的东西也太多了,因而,突然的发现就会让人兴奋感动和自省,一切都不再多余。小虫就仅仅为了一滴水,一滴要活命的水,静静地在沙丘上立起,人呢? 我伸手摸摸自己的脊背,希望能发现有水流过的痕迹。,修身名句,答案 (1)y (2)sn (3)

4、shn (4)y,预习作业,1,2,答案 (1)用来的 (2)修,修养;敬,严肃认真 (3)担心,担忧 (4)讲,讲习;徙,迁移,移向 (5)兵赋,泛指军政 (6)停止 (7)停止 (8)古代两种游戏。博,一种棋局游戏。弈,围棋 (9)责 (10)过,犯错;更,改正 (11)文饰,掩盖 (12)偏袒,包庇 (13)贤,胜过;已,停止,指无所事事,答案 (1)“说”通“悦”,喜欢 (2)“女”通“汝”,你 (3)“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虚词用法,3,4,答案 (1)这样,指示代词/这,指河水,指示代词/那么,连词/那么,就,连词 (2)吗,疑问语气词/吗,疑问语气词/吗,表反问语气/比

5、,介词,表比较/吧,表感叹语气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前两个“之”作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后一个“之”,代词,代指前面“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所要做的事/代词,代指过错,答案 (1)使动用法,使安定 (2)意动用法,以为耻 (3)使动用法,让上前 特殊句式 (1)不患莫己知:_ (2)是吾忧也:_ (3)君取于吴:_ (4)巫马期以告:_ 答案 (1)宾语前置 (2)判断句 (3)介词短语后置 (4)介词宾语省略,5,6,成语积累 (1)中道而废:

6、_ (2)逝者如斯:_ (3)后生可畏:_ (4)文过饰非:_ (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_ 答案 (1)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2)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河水。(3)年轻人可以超越先辈,他们是值得敬畏的。 (4)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5)整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思考。,7,名句积累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 (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_,_。 (3)君子耻其言_。 (4)小人之过也_。 答案 (1)不舍昼夜 (2)更也 人皆仰之 (3)而过其行 (4)必文,8,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章,见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另一方

7、面又说“为仁由己”(12.1章,见第二课“克己复礼”),“我欲仁,斯仁至矣”,二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 提示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是因为达到仁的标准不容易;但另一方面,仁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而当时人们缺乏的正是对仁的向往和,重点突破,追求,孔子曾说过:“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致力于仁的追求,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最终达到仁。“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

8、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1章,见第三课“待贾而沽”)的说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本章一般认为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是“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悲苦哀愁,消极颓废。河中的流水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寄托感慨,反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含有勉人为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意思。,这种写法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有两点不同。一是抽象和具象的不同。一个是理性陈述,一个是形象比喻。前者比较抽象,后者意象鲜明。二是蕴涵深浅的不同。前者语意确定,令人一览无余;后者蕴涵颇深,耐人寻味。,【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

9、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考点链接,使动用法,A B C D 试解:_ 解析 为动用法,“为死”。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点拨 有些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翻译时我们可把它转换成一个及物动词,如句中的“弱”可译成“削弱”,又如 “秦王恐其破璧”中的“破”字,可译成“打破”。但在用法上,我们还是把它们视为使动用法。,【考点总结】 使动用法,【命题规律】 (1)“之”是常考虚词,2012年考查“之”的试卷各有4套,2011年有3套,2010年有6套。 (2)“之”的代词、

10、助词用法都考,但考助词用法多见,考助词用法中,又多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比如2012年湖南卷。不过今年天津卷、江西卷、广东卷都考了结构助词的用法。,“之”字的用法,【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试解:_,解析 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译为“他”。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动词,译为“到,往”。与同,与同。 答案 A 【考点总结】 “之”字用法归类 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它”(它们)“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1.文本审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11、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之过矣。” 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2写作迁移 【角度】 面对着先贤的教诲,你的脸上是否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庄重与严肃?你的心灵这一刻是否顿觉圣洁与澄澈? 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为主题,写一段文字。,【示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

12、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叹;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老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 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

13、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漫漫古典情】,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题金陵渡,本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洲,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

14、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天地人之道(3) 于丹论语心得,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给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