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840659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8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物赏析-6 唐太宗(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世民,-最善权谋的千古圣君,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代皇帝,高祖李渊次子。义宁二年(618),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李世民得封秦王。武德七年(624),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平衡诸臣、恩威并用、宽柔相济,使一班能臣干将死心塌地为其效命。于是有“贞观盛世”之局面,他也有了“千古圣君”之美名。,统一大业,厥功至伟,出身背景 唐太宗于599年出生于贵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长孙皇后)。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

2、着南攻霍邑、西渡黄河,攻取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屡建奇功 唐朝政权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

3、一次是对陇右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唐武德元年,薛举率军进攻关中,双方在现陕西长武县发生激战,在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仗,退回长安。但不久,他便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 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晋阳,李世民不畏艰险,终于击溃了敌人主力,并乘胜追击,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睡觉,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十余万众号称三十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

4、众议,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是平定刘黑闼的战役,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其他两个战役是由李孝恭指挥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军和平定以江陵为根据地的萧铣的梁政权).,建立威望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 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 并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 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明于知将,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

5、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的赫赫武功也永垂青史!,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木秀于林的危险,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成为唐朝的最大功臣。军事上的功绩为太子李建成所忌,矛盾逐步激化。 唐军入长安前,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地位、权力基本相同;进入长安后,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关系发生了变化。李世民屡建奇功,政治地位、军事地位与日俱增,掌握军权、身兼丞相,成为东宫的一大威胁。,李世民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

6、私人势力,所招罗的将佐文士都能为之效死力,只听从他一人指挥。故而秦王诏命能够迅速贯彻执行,高祖的诏敕有时却置之不理。据说当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因此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图谋更加强烈。,面对李世民的咄咄逼人,为加强自己的实力地位,太子与齐王也积极培植死党。出兵关东镇压刘黑闼时,又拉拢了久居幽州的罗艺,在河北发展势力,安插亲信。 武德七年(624)三月,唐军平定江南,唐初统一战争全部结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的最大功臣,手下有一批能臣良将,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两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7、表现太出色必然招致某些人的忌恨,做好事情的同时也要花精力处理好人际上的危机,避免自己陷入众矢之的窘境。,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秦府、东宫名争暗斗,打击对方壮大自己 高祖晚年多内宠,嫔妃成群。建成长期留守京城,与后宫关系密切,后宫的势力占据上风。武德七年,高祖一度欲废建成而不得。 外廷支持太子和秦王的两派也是壁垒分明。除了在大臣中寻找支持者,两人还经常互挖墙角。李世民成功策反东宫官属常何、王至等,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打下成功基础。,矛盾既然已经僵化,无法调和,最后只能诉诸武力解决。双方都在积聚力量准备决斗。李建成有东宫兵、李元吉有齐王府兵、李世民有秦王府兵。兵力上,东宫大大占优;武将方面,秦王占优

8、。 高祖协调不力,其介入反而使相互对垒的形式复杂化、尖锐化,最终导致大变故-玄武门之变的发生。,秦王与太子、齐王之争愈演愈烈。建成、元吉一心想攫取秦府精兵猛将的控制权,特别想谋害李世民本人;李世民也在密切监视建成、元吉的一举一动,伺机反击。 建成、元吉煽动后妃进谗言,高祖不听。元吉又诬告尉迟敬德谋反,想借刀杀人,被李世民力保。 收买陷害都不成,建成元吉于是将秦王的谋臣武将一一调走,情势日趋严重。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劝李世民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 经过周密部署,李世民决定在玄武门设伏杀死建成、元吉。玄武门乃宫城北门,进攻必经之道,也是中央禁军屯守之所,门将为常何。 六月四日早,高祖上朝

9、,众臣云集,等待建成、元吉,李世民率诸将埋伏在玄武门内,建成、元吉行如门内,顿觉有异,欲逃跑,建成为世民所射杀,元吉逃跑,也为尉迟所杀。东宫、齐府众军士见势无心恋战,溃逃而去。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李渊面临嗣子之争,劳心伤神。一面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一面是功勋卓著的爱子,抉择再三而不得。其实当时高祖还有权威时,无论是更换太子还是削夺秦王军权,都可以将危机化解在萌芽阶段。李渊却无所作为,任由矛盾激化,自相残杀。正所谓当断不断、必为所患。,治国有方,丰功伟绩,不拘一格(敌人、穷人、坏人

10、)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的旨意(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贞观四年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允许全国死刑犯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民感其诚也!,威镇天下的军功,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

11、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对比宋真宗,何等的天壤之别!,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归附,以唐为荣。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的唐人街也正时那时

12、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的个人修养、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更为主要的是他的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当时的科举规范、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教育、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文化精英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相当成功,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健全了行政管理机制,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太宗皇帝

13、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重视商业经济发展,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洛阳两京成为世界经济大都会,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支持玄装的佛学,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主义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贞观之治,形成原因 第一、隋朝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

14、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第二、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贞观之治的和谐之音

15、 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开放国境 政治清平 分权制度 商业发达,贞观之治的政绩: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天可汗之路,第一个时期,全面扩张,四面出击。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

16、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 第二个时期,征战高句丽 收复了辽东,稳定了边防,消除了隐患。两千代价灭敌数十万天朝之威也!,谨慎选择继承人,“国本”即皇储问题,关系江山社稷,成为“天下事”,许多有为之君也没处理好此事,太宗也在齐列。以废立太子之争开逐杀功臣之恶劣先例。 太宗14子,长子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资晋王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承乾八岁立太子,稍长,学习处理朝政。但是后来声色犬马、漫游无度;上朝满口忠孝之道,退朝亲近小人。636年,太宗欲废太子。 魏王泰,深受宠信,太宗欲竖其声望取代承乾。,承乾眼见太子之位不保,心生怨恨,力图挽回局势。暗中勾结皇贵、贵族子弟和朝廷大臣,积极培植党羽,企图孤注一掷,发动兵变,抢夺皇位。 贞观十七年(643)三月,齐王李祐发动叛乱,很快平定,狱中供出承乾的谋反计划。四月,废太子,贬黜杜正伦、杀候君集。开了杀功臣之戒。,李渊对于立储问题处理不当,太宗上台前经历一场血雨腥风的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