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33284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公共必修201302)(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人群即组织,这句话还要加上定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构成组织。组织中的人群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三、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四、组织分类 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 。 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 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 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 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第二节 组织行为概

2、述 一、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的行为、群体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和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二、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的行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1)个体行为,单个成员的行为和工作绩效,涉及工作态度、价值观、个性、情绪情感、激励等。,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和行为规律,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的规律。,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中的目的,是在

3、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理解人的行为规律,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动机:推动个体产生行为的心理动力。个体动机既有来源于生理需要的生理性动机,也有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动机。 生理需要,即内驱力,是有机体内生物需要的唤起状态,这种唤起状态驱动有机体发生行为去满足其生理需要。正常有机体都需要保持平衡状态,当出现不平衡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人类有3种基本生理内驱力:饥、渴、性,正常人都与生俱有。,社会性需要,即外驱力,来源于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当个体期望达到某种社会状态时,对愿

4、望的强化就产生社会性动机。4类基本的社会性动机:安全需要、社会交往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人对各种事物,如工作、金钱、友情、权利等在心目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 人的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影响评价结果,从而影响着情绪和态度。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想、需要、动机和行为。,二、人类行为的分类 (1)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习得行为( 生物性行为和补会性行为); (2) 适应性行为和适应不良行为; (3) 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

5、 (4)合法行为与不合法行为 (5)正向行为与反向行为,二、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 1目标律。 2动机律。 3强化律。 4遗传律。 5环境律。 6. 发展律。,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自我知觉 (1)自我知觉:他人的反馈、社会比较、根据行为结果来推断 (2)自信心:是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的和所能的有信心,对自己所下的判断和所做的事情不怀疑。 2、他人知觉:是通过对别人的言谈、举止、行为、表情、仪表、风度等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了解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心理特征的过程。是由他人的外在表现推测其内在心理状态,,3、人际知觉: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知

6、觉和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4、角色知觉:是对一个人(包括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和行为规范的认识。角色知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角色的知觉、对他人角色的知觉、对角色期待的知觉。 案例:一位知识女性的社会角色,三、社会知觉的常见偏差 一、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 四、自我投射效应 案例:技术精英的晕轮效应,五、刻板印象 六、对比效应 七、标签效应 案例:偷斧故事,根据平衡性与灵活性两方面的神经活动特征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气质特征。 4种主要气质类型: (1)多血质(活泼型):平衡性、灵活性,偏于外向性。 (2)胆汁质(兴奋型):不平衡性、灵活性,明显外向性。

7、 (3)粘液质(安静型):平衡性、不灵活性,偏于内向性。 (4)抑郁质(抑郁型):不平衡性、不灵活性,明显内向性。,第二节 大五性格特征理论 一、性格特征理论简单介绍 二、大五性格特征理论 (1) 外向或内向性。具体特征包括:热情、乐群、支配、忙忙碌碌、寻求刺激、兴高采烈。 (2)情绪适应性。具体特征包括:焦虑、生气敌意、沮丧、敏感害羞、冲动、脆弱 (3)随和性(易相处性)。具体包括:信任、直率、利他、温顺、谦虚、慈悲。 (4)责任心(谨慎程度)。具体特征包括:自信、有条理、可依赖、追求成就、自律、深思熟虑。 (5)接受新经验开放性。具体特征包括:想象力、审美、感情丰富、尝新、思变、不断检验旧

8、观念。,第三节 性格类型理论与管理风格类型 一、性格类型理论 二、决策风格类型 (1)最优化型决策风格 (2)寻求满意型决策风格 (3)渐进型决策风格,三、认知风格类型 (1) 收集信息的风格: (a)感觉型 (b)理性型 (2) 处理信息的风格 (a)感情型。 (b)思维型。 (3)四种认知风格类型 (a)感觉/感情型。 (b)感觉/思维型。 (c)理性/感情型。 (d)理性/思维型。,第五节 情商 一、情商的含义 情商(情感智商,EQ),是指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 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9、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6)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商案例:科大3位首届少年大学生,一般人具有7种学习智力: (1)语言智力;说好、读好和写好的能力。 (2)数学和逻辑智力:计算、推理、逻辑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力:画画、摄影、雕刻的能力。 (4)音乐智力:音乐、唱歌、作曲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力: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 (6)社会交往智力:与别人相处的能力。 (7)进入内心的智力:即进入人内在情感的能力。,第七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概念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案例:高等学校的价值观 案例:21世纪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10、群体态度: 是指群体中多数成员或全体成员对某一事件的共有态度。 大众态度: 是社会中许多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见解等。,六、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一般包括两种含义: (1)强度的改变 (2)态度方向的改变 影响产生态度改变愿望的因素: (1)新知识的获得。 (2)个体需求状况的变化。 (3)个体的个性特征。 (4)个体所属群体态度的转变。,七、态度改变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人的认知结构中包括知识、观念、观点、信仰等。每一个具体内容都是一个认知元素,这些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认知失调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取得认知平衡,改变态度,从而解除紧张,趋于协调。 减轻

11、或解除失调状态的办法主要有两种: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3、理性情绪理论 -改变态度和行为的内在信念方式 人的情绪结果C、信念系统B、行为事件A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一般人们认为, 情绪结果由行为事件所引发,但心理学家认为这是表面现象,情绪结果本质上是由信念系统所真正引发。思想和信念才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根本决定因素。人的情绪困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评判,是人们的非理性信念系统导致了情绪困扰。解决情绪困扰的根本出路在于纠正非理性信念系统的偏差。,4、强化理论 -改变态度和行为的外部强化方式 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按条件反射的模式进行的,强调在态度的形

12、成与转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强化、联想、模仿,其中强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八、态度改变的方法 1态度改变的过程。 (1) 服从阶段。 (2)认同阶段。 (3)内化阶段。 2。改变他人态度的方法 (1)从知识入手改变他人的态度。 (2)从情感入手转变他人态度。 (3)从改变行为入手改变他人的态度。,专题五 激励行为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时的心理状态。 (1)定性的、方向性的成分,它反映了需要对特定目标的指向性。 (2)定量的、活力性的成分,它代表了指向该目标的意愿的强烈程度。,2需要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针对自

13、我的需要、针对社会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公平需要、自由需要、诚信与合作需要、秩序需要、民主需要。 案例:一个大学团干部之死 第二种分类:自然性需要(初生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次生性需要)、,第三种分类: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 第四种分类: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第五种分类:因为缺乏有不足之感而产生的需要消除不足的需要;因为期望有满足之感而产生的需要追求期望的需要。,二、动机 1. 动机概念:动机是行为的心理推动力。人主观上有某种强烈的需要,当客观环境具备了满足某种需要的条件(诱因)时,就会产生追求实现某一目标的念头和

14、动力,这种念头和动力就是“动机”,动机驱使人去采取满足需要的实际行动。 2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 (2)外部诱因是动机产生的直接刺激诱因。,3动机的功能。 (1)驱动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4动机的分类。 (1)自然性动机(生理动机)、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 (2)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高尚动机与卑鄙动机。 (3)主导动机、辅助动机(或次要动机)。,第二节 激励 一、激励含义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是引起人产生明确目标行为的内在动力。 激励就是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能满足需要的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挖掘其潜力,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高效

15、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员工激励就是根据激励的原理,采取具体的激励方法,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一种员工管理过程。 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模式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2。罗宾斯观点 美国著名的学者斯蒂芬罗宾斯提出,激励就是解决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努力的强度、努力的方向、努力坚持性的过程。 激励水平= f(行为方向选择、行为努力的强度、行为的持续期),第三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人生来具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别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2五种需要

16、从低到高排列,需要的发展逐层递进。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 3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已基本得到满足的非优势需要对人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4高层需要和主导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激励意义。,二、奥尔德佛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1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三类,有的是生来就有,有的是后天习得。 (1)生存需要。 (2)关系需要。 (3)成长需要。 2需要的发展趋势是由低到高,发展过程是逐步上升,但会跳跃,也会回归。 3某种需要,尤其是关系与成长需要,在得到了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往往会增强。,三、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1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主要表现为迫求友谊(归属)、权力和成就需要的满足。 2不同人三种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要程度不同,受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 3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的特征: 4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培养和造就人的成就需要,四、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研究提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概念。 保健因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