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3101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专题概述,时限:1949年至今 专题线索: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创立曲折发展完善)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提出、实践及其意义),【知识结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第一阶段: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文革爆发前),第三阶段:新时期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阶段:遭受摧残、破坏 (文革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一课时,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背景、时间、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意义),知识结构,考试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自主学习 (在课本中划出相应的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 2.标志: 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条件、标志、意义),(1)条件:南京国民政

3、府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新政协)的召开。,开国大典,(2)标志: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3)意义: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 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 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何本质区别?,讨论题,(1)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

4、家。,返回,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问题日益提上日程。,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与总任务等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返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召开 背景: 时间: 地点: 中心议题: 内容: 意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问题日益提上日程。,1949年9月,北平,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

5、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返回,共同纲领 内容: 性质: 作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问题日益提上日程。,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返回,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自主学习 (在课本中划出相应的知识点),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条件、时间、地点、成果、意义) 2. 1954年中

6、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主要内容、特点、性质、意义),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条件、时间、地点、成果、意义)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主要内容、特点、性质、意义),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条件、时间、地点、成果、意义)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主要内容、特点、性质、意义),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条件、时间、地点、成果、意义)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主要内容、特点、性质、意

7、义),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条件、时间、地点、成果、意义)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主要内容、特点、性质、意义),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条件、时间、地点、成果、意义)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主要内容、特点、性质、意义),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说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材料一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8、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

9、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说明: 材料三四与一相比,说明三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返回,材料三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

10、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形式上的 “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1)材料四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材料三是封建主义性质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材料一是社会主义宪法,是人民民主。,自主学习 (在课本中划出相应的知识点),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条件、时间、地点、成果、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 时间: 地点: 成果: 意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法律基

11、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9月,北平,大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返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的整体;它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团结。,返回,自主学习 (在课本中划出相应的知识点),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主要内容、特点、性质、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称1954年宪法),主要内容: 特点: 性质:

12、 意义:,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升华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 (1)经济基础: (2)阶级本质: (3)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4)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返回,自主学习 (在课本中划出相应的知识点),一、中国共产党领

13、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历程: 2.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开幕时的中南海新华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建立和发展:,(1)历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

1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讨论题,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

15、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答案要点提示: 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 历史上,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斗争。他们与共产党有着共同的利益。三大改造完成后,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热爱并拥护社会主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

16、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返回,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1954年12月,北平,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返回,1965年西藏自治区一届人大成立西藏自治区,自主学习 (在课本中划出相应的知识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过程: 2.五个省级自治区: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过程: 2.自治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