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3042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学习本单元,一是注意基本概念,二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线索,三是用辨证的方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重点知识: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等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古代商业与货币的发展情况;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难点问题:学会从微观史实中抽象出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宏观上的发展特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起源的四大特点: 由采集经济

2、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

3、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大约在战国中后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在西汉中期以前,牛耕情况并不普遍。 3汉代农具的改新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犁壁的安装: 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4曲辕犁的发明,(1)曲辕犁的发明和结构特点: 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犁架也变小,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犁媻、犁策,既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起亩作垄,又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曲辕犁

4、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 一是曲辕和犁媻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轭),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二是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三是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5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1)翻车: 三国时期,马钧对东汉人毕岚创制的翻车(又称龙骨水车)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完备实用的翻车。 (2)筒车: 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5、,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都江堰: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3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1

6、)治理黄河: 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坎儿井 (源于西汉)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从刀耕火种到千耦其耘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的方式刀耕火种。(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地位: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发展:七八千年前,我国农业进入“耜(s)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2、商周时

7、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均在春秋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扩大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条件: 铁犁牛耕的普及,工具的改进 ,生产技术的提高。 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要义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破产(脆弱性) 男耕女织,相互间缺少交流合作。(封闭性

8、),评价:,(1)自耕农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成为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五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适时耕种、改良土壤、重视肥料、保墒、灌溉,关注生产各个环节。) (2)魏晋南北朝时黄

9、河流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日臻成熟(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3)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育秧移裁、曲辕犁);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出现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工具耧锄、江南水乡稻麦复种制的出现,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北方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占城稻传播到江淮、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5)明朝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朝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形成专业经济生产区域、出现农政全书)。,六、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 么?,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2、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

10、资料,精耕细作; 3、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内容: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解体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是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春秋各国的税制改革促进解体(两个结果:法律上肯定私田,新制度新阶级关系),3封建社会

11、:封建土地私有制,(1)过程: 春秋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私有制形成) 战国确立:(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废除井田制,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展时期:秦汉 隋唐、宋、元、明前期 衰落时期:明清时期,明朝后期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均田免粮”说明农民对封建土地制强烈不满) (2)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二、均田制的实行,(1)原因: 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内容: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北魏均田令规定把政府掌

12、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3)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提示: 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 田庄制特点: 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拥有私人武

13、装 2 租佃制 (1)原因: 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2)普遍化的过程: 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 汉代已经比较普遍; 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积极的影响: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

14、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4)东汉时期田庄中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东汉时期: 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明清时期: 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第3课 区域经济

15、和重心的南移,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经济区的划依据: 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3、四大经济区的特点: (1)特点: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2)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1、三次南迁高潮: 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靖康之乱时 2、原因 : 天灾人祸 3、影响: 给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

16、移,1、原因: 北人南迁劳动力特别是先进工具技术的传入;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者的重视; 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影响: 文化重心的南移 凸显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的需求,4、启示: 经济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政治稳定;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经济政策行之有效;具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燃料的变化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