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827849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历史二轮人教版专题综合卷一 ---精校解析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强化题(综合卷一)1、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 春申君门客三千。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2、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3、古代雅典

2、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注意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B.政冶腐败现象日趋严重C.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4、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

3、观性,没有可信性5、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 )A.缺乏变革的创新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D.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7、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发

4、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8、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9、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

5、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刑罚对万民管理的决定性作用 B.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C.加强君权来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后天教育可以促使人性向善10、“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B.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C.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D.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

6、启蒙运动的发生11、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

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

8、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划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

9、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经济的统治时期,封建农业在法国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要地位。除了少数地区有了一些资本主义式的经营外,绝大多数的农业处于封建农奴的状态下,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18世纪前中期的法国由于连年战争和统治者的大肆挥霍,债台高筑,人民生活疾苦。柯尔贝尔企图靠牺牲农业利益发展工商业失败,使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矛盾激化,进一步深化了封建统治的危机。法国资产阶级代表,纷纷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提出恢复和振兴农业的设想,代表资产阶级的重农学派

10、也就应运而生了。摘编自王辉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 材料三 陈勇勤先生评价说“毕竟重农学派是以重商主义的对比面出现的,他们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先秦新改良的封建主义农业形式与18世纪中叶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形式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企图以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来充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陈勇勤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化及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法重农思想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法重农思想的异同。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

11、所产生的影响。养士之风并没有导致宗法分封制瓦解.故A项错误: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与冲击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成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诸侯之间的纷争促使养士之风的盛行,C项因果关系倒置.故C项错误; 诸侯公卿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论出身.冲击了世卿世禄制,故D 项正确。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朝中央政府对财政权的控制宋朝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中央政府不断强化对财政审计权的掌控及对地方财政情况的监督.其目的是控制地方财力.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

12、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 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的措施。从材料“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可知雅典为鼓励公民参政给公民发放津贴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政治腐败与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薪酬,这不属于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史料价值的认识,据材料可知,真实的史实和历史记录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对史料应持辩证的态度.故A项正确;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但对其真实

13、性应持批利的态度. 才能达到历史的真实.故B项错误;对史料要有辩证的态度.应该利用其他的客观条件进行相互印证.而不能盲目解释断幸取义.故C 项错误;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有较高的可信性.但要结合背景等其他相关的方面进行考证.不能盲目迷信.故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关系。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在“共同纲领”中就已经孕育了.说明1954年宪法沿袭了“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不得置市”说明唐朝前期

14、禁止州县政府驻所以外的地区设市,由“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可知,如果不满三千户却是交通要道需要设置,且向来交易频繁的县,可以按照三千户的标准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A项;B、C和D均不符合题干信息。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工业革命的理解。根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棉纺织厂发展如此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不能反映农民的期望、思想和要求,故 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都表现为“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故B、C两项错误;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 “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点评】(1)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历程;(2)明确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经营管理形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注意以此概念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中董仲舒用“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对人性进行分类,是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