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826668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晋城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模) ---精校Word版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表达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5.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源远流,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意象美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它以澄怀观照、寓物取象、心与象合的人文体验,注重人格立足、兴观群怨,比德观物、立象尽意的审美表达,传承了中国画的特色和中国文化的本源。 中国画通

2、过立格、品物、返照、形神、心象五个层面将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以“思无邪”的艺术情感传达出来。立格即品格,与真善、操守有关。中国画的意象特征首先表现为立格,它以“诗言志”的方式追寻人生境界、强调人格纯真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品物是返璞归真,借意生象,以物状情。品物又与格物相通,积与悟,悟与意,意与象再回归于品。返照是自省,中国文化强调自我完善,如王阳明所提“知行合一”的理念。形神是中国画的神韵所在,写形畅神,以意生境,也反映在老庄提出的“物我两忘”的人格中。心象是关于修为与真善美的积淀,心象即心与象合,正如禅语有云“平常心,生智慧”,要求自己持有平常心并超越自我。心象又是生活与艺术,人格境界与艺

3、术语言的课题。因此,中国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这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极其重要。 儒家文化要求个体修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强调自我完善的人格。从中国画笔墨内涵出发,儒家文化是以厚的方式来内化的,它要求人的思想、行为一以贯之。人生命的进程就像泡茶一样,只有精神和心性的力量才能留存下来。说到创作,这是一个厚积的过程,是一件审美而持久的事情。中国画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审美。一件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感动,是因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人文境界,这种感动往往跟审美相关。曾有一位禅师说:“这个树林沉睡了,只有流水声依然清醒,夜里的流水声,那是一刻不停向前流淌的岁月的声音。”他讲到了时间的

4、流动,空间和岁月、永恒与刹那的意义,思想在日常流动中沉积,心体在当下完善着自我。这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厚德、积累的一种方式。因此,中国画也正是以这种厚积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体验和思考。 道家文化是以个体生命的修行来达到万物与我同体的生命境界,强调个人与宇宙的关系,追求个人回归自然。内圣外王则是修行的一种至高境界。冯友兰先生谈到,“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进而冯先生又讲到,“人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要解决的便是入世与出世、现实与超越的问题。”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和浮躁。中国画应该是借助物象传达一种透彻的、明心见性的

5、、沁人心脾的艺术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让我们回避现实,而是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追寻着传承与创造的心体,保存着“总中和以统物”“含至德之和平”(嵇康语)的生命常态。(摘自人民政协报,2015年7月20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关系密切,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独特的审美理念源自中国画的意象美学。B.中国画与众不同的审美理念讲究人文体验,注重人格立足、兴观群怨,而在审美表达上则是比德观物、立象尽意。C.中国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五个不同的层面用“思无邪”的艺术情感传达出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D.中国画的意象特征与真善、操守有关,形

6、神是中国画的神韵所在,这也反映在老庄提出的“物我两忘”的人格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心象是关于修为与真善美的积淀,禅语解释,心象,即心与象合,也就是“平常心,生智慧”,要求自己持有平常心并超越自我。B.儒家文化对个体修行境界的要求和对人格的强调,从中国画笔墨内涵的角度,则是要求人的思想、行为一以贯之,以厚的方式来内化。C.中国画强调审美,而一件画作引起我们感动常常跟审美相关,感动的原因也就在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人文境界。D.禅师所说的“树林沉睡、流水声依然清醒”等语的禅意也是儒家提倡的厚德、积累的方式,它与中国画对人生进行体验和思考的方式相同。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种将中国画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传达出来的层面,品物侧重借意生象,以物状情,又与格物相通,这与注重人格的立格不同。B.中国画传达的明心见性的艺术感觉,让我们追寻传承与创造的心体,保存着“总中和以统物”“含至德之和平”的生命常态。C.与强调自我完善人格的儒家文化不同,道家文化则强调个人与宇宙的关系,追求个人回归自然,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那种至高境界。D.现代生活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享受,但也造成精神上的空虚和浮躁,因此现代社会必须充分利用中国画借助物象传达的艺术感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8、完成47题。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泰定三年,特授同知太常礼仪院事,益从耆老文学之士雍容议论。寻拜监察御史。明年,迁中书右司郎中。又明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居二年,除吏部尚书。至顺元年,其兄治书侍御史谏止明里董阿之子为监察御史,并出别儿怯不花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未几,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迁徽政院副使,擢侍御史,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宣徽所造酒,横索者众,岁费陶瓶甚多。别儿怯不花奏制银瓶以贮,而索者遂止

9、。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藩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

10、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节选自元史卷140,列传27)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别儿怯不花董其事 董:监督管理B.众论翕服 翕:和顺,协调C.事闻,朝廷从之 闻:传闻,听闻D.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 俾:使,让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B.岁大饥流民

11、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C.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D.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辈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别儿怯不花进入官场后,多次获得升迁。他在泰定三年受到皇帝的特地任命,担任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后来官职不断变动,几年以后就担任吏部尚书。B.别儿怯不花改革陋习,效果非常显著。他在掌管宿卫以后,唯才是举,他还针对索要宣徽院酿酒的人很多

12、这种乱象进行改革,这些措施效果都很明显。C.别儿怯不花心系灾民,造福一方百姓。他在赴任江浙行省左丞相的途中,听说杭城遭遇火灾,飞马赶到杭城,并立即进行赈灾,考虑全面,措施得力。D.别儿怯不花深受重用,朝廷内外肃然。他在担任奉使宣抚期间,洗雪冤案革除弊端,他还上奏派使者晓谕诸王安抚其民遵守法制,朝廷内外一片肃然。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2)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示冕于谦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

13、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注】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接到家信,信中说几天后就是他的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当时于冕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8.这首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刻画了于冕怎样的形象?(5分) 9.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行路难中“ , ”两句,象征了人生跋涉与攀登之艰难。(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通过琵琶师和善歌貌美的歌伎来衬托琵琶女的色艺俱佳。(3)苏轼

14、赤壁赋中“ , ”两句,视线由近及远,由江面上白茫茫的水气一直望到辽阔的天边。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立春陈毓 立春已过了立春娘生妹妹立夏时的年纪,但她依然苗条得像春风中的一枝柳。她腰身壮大的男人五年前就和她生分了,她至今没有孩子。 五年前,立春随丈夫厉槟榔去东莞打工,那个厂子像是在那里等了厉槟榔25年,使得 25岁的厉

15、槟榔像一枚钉子被楔进铁板中,再也拔不出来。但立春讨厌工厂,她抱怨橡胶的气味熏染得她也快成橡胶制品了。她厌食,厌倦这里的一切;他却彻底变成了一枚钉子,他只知道,流水线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会得到工钱,一叠钞票,这是他在遥远的家乡做什么都没法换来的。 直到立春不辞而别,返回家乡,他也没有愧疚,他坚信生活就是生活,他不会像立春那样任性,那样抗不得硬。他现在还无力想象未来,他唯一确定的就是他不能回去再种那十几亩山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了吃、吃了再种的生活不是他的人生了。他和立春的看法迥然不同,厉槟榔喜欢东莞,那里朝气蓬勃,比那个死了一半的村庄更让他有活着的体会,他说,假如没出来,不知道蓝水河之外有个叫东莞的地方,他也许还能在蓝水河活下去,现在他知道了,蓝水河的日子就是他不再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