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826204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7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灌云县第一中学 刘艳玲,【本课目标】,1、熟练掌握诗词中常见的有关思想 内容的术语; 2、熟练掌握思想内容鉴赏题的答题 步骤和解题方法,能够学以致 用。,【考点阐释】,2012年高考江苏卷考试说明指出诗歌鉴赏考查要点包括: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意义,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词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 考查形式: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1.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所谓“评价“实际上主要是指理解. 2.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 3.所选诗词抒发的一般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2009年至今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全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2009年广东卷;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如2009年江苏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3、,【知识链接】,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术语: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别恨离愁(离愁别绪) 长亭送别 相知相思 羁旅之苦(客心之愁) 物是人非(昔盛今衰黍离之悲),【例题精析】,例1 (2007福建卷)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

4、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步骤一)本诗借描写“青峰”“野水”“山雨”等意象,(步骤二)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2分 (步骤一)并借梅花的意象,(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分,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例题精析】,例2 (2010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怀古诗)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抓住题材类型,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5、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2分 曾经繁盛的六朝早已繁华不再,只有眼前的自然景物永恒长存。(步骤一)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此两句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寄寓了诗人关于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步骤二) 2分,【备考锦囊】,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语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结合手法) 第二步,揭示情感 :答题用语包括“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

6、,“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等。,【典题探究】,3、(2011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抓住 诗题,抓住 景物特点,抓住 关键词,参考答案,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

7、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3分 通过对眼前凄凉败落的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2分,【典题探究】,4、(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知人论世,参考答案,词人登上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

8、”的回忆,而眼前“风尘恶”、“千村寥落”的情景激发词人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的宿愿,结尾词人更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2分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分,【迁移运用】,5、(2011全国大纲卷)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

9、认为雁能传书。 问: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抓住景物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 关键词,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2分 全词融情于景。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2分,【解题方法】,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0、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 5、抓住典型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6、抓住注释 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

11、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7、知人论世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点】,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要从整体上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包括诗中的文言词语以及所用的典故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和“江月去人只数尺”的“去”等,就是这样的一些词语。 (2)要揣摩作品的深层含义。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讲究意蕴,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12、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如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从字面上看貌似闲适,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烦躁和焦虑,若不结合语境仔细揣摩,便很难看到字面后隐藏的这一深层含义。 (3)要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 (4)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要了解清楚作者所处的年代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5)应注意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春夜喜雨这一标题中的“喜”字;抓住诗词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即诗眼、词眼;从

13、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等,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6)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可以透过疏雨、骤风,浓睡、残酒,绿叶的“肥”、红花的“瘦”这些字眼,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伤春、惜春的感情;从“不消”“应是”等词语,去领悟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本课总结,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