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77225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57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材料解析题学法指导(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 三 历 史 材 料 解 析 题 解 法 指 导,桐庐富春中学 王锋华,一、材料解析题类型: 1.文字材料题 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 (1)是典籍碑刻类 例如07全国文综卷第38题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引自罗斯福选集 (2)是文字作品类。从诗歌、小说、剧本、传说等资料中 选取材料,材料一 当时的一位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说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役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材料一中涉及的变法政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3分),2.表格式材料题: (

2、1)以数据为载体,将文字材料表格化。 (2)数据具有说服力强和简洁性的特点,可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现象及原因、特点。 07文综全国卷第38题材料三,(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6分),3.图片式材料题: 图片材料把历史地图,图片、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直观性强的特点。但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继续 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起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上图为印于868年的金刚经(部分)。它是我

3、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印刷时间的雕版经卷。11世纪,我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8分)(05春季文综卷),二、主要设问方式: 1、叙述或说明一种历史过程、历史现象或者一种历史认识、历史观点。 2、比较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和结论。 3、分析一个历史过程或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 4、挖掘和解释历史资料和含义。 5、概括性和理论性的认识和评论。,三、材料解析题提问的三种方式及类型 1、内涵式。提示语是“根据”,答案在材料中。 2、外延式。提示语是“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外。 3、内涵和外延结合式。提

4、示语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要通过材料和教材相结合。,(1)佛教等宗教的盛行、科举制的实行、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大。,四.解题方法解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真的没办法就抄材料,决不留空白) l、最实用的操作方法是: 第一步,先看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加强该材料的针对性; 第二步再看材料,对材料的出处、暗语、说明要仔细掌握,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确定材料的基本史实和观点; 第三步,回归教材,找到课本与材料的联接点,以加强对材料的理解; 第四步,设想解答,“根据材料回答”时要紧扣材料提炼回答

5、,“结合所学知识”时,则一定要把相应的问题回到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作答。,2、提炼观点题: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注意不放过任何一则材料,而且每一则材料要先找到关键句子,关键词,然后提炼概括。关键词一般要直接采用,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而且还要注意透过现象抓本质,善于用学科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提炼观点。,3、观点评述题:注意三步骤 第一述观点、判断对错; 第二分析为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提示事物本质; 第三分析对或错的本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示。,五.根据分值大小“量身定作”答案,(1)根据分值判断答案要点数量。 (2)根据分值判断答案文字数量。高考试题中,题目

6、赋分分值越高,答案要点数量和文字数量越多。 (3)答案要点条理化。 序号化、段落化、理性化、专业化、多角度。 (4)答案组织关键化。 抓住关键词句。,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

7、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答案:(1)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分) 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 ; (2分)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2分),(2)明清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2分) 原料资源短缺 资

8、金不足 政府限制 劳动力缺乏 A B C D,B,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3)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8分),答案: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8分),(4)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和对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影响?(6分),对北美的影响:加剧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导致美国内战发生。(2分),对东方国家的影响:加速中国、印度等殖民地、半殖民地自然经济的瓦解,大批手工业者破产;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材料三:

9、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5)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10分),(5)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8分)(如写:英国从事机器发明主要是工人、技师等,洋务运动期间已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酌情给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实现民族独立)(2分),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

10、的题型。,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

11、始使用知识传教法。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材料二 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

12、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2)根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2)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认识:当时,西方人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 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问作答); 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