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750545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42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我国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天下纷扰,是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开放和不可思议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学术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播而言,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思考:,(1)当时有哪些思想流派?试例举一、二 (2)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农具的使用和推广,私田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阶级矛盾尖锐,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各个阶级或阶层都要起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因而

2、都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哲学思想纷呈,百家争鸣。,生产力提高,要求政治改革,(经济),(政治),思 想,(文化),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反作用,2、 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但是,在百家争鸣的上百种思想中,是不是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的思想能称作是哲学?,思 想,哲 学,理论化、系统化后,形成,正 确,不 对,正确、深刻反映本质,时代精华,歪曲、表面反映,时代糟粕,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 正 的哲 学,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

3、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注意: 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一定要把哲学和它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 判断真正的哲学关键就在于看它是否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看它是否代表了时代的主流和历史的前进方向,而不在于它的某些个别论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百家争鸣,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马克思 主义,二、社会变革的先导,回顾人类社会经历了哪几个社会?,在十四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砸断了封建社会给人们戴上的精神枷锁,使人们的思想空前的解放,文艺科学空前繁荣。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达1000年的漫长黑夜,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它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

4、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材料:,批判旧制度、社会弊端、旧思想,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结论一:,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直接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中国的革命是在“两半社会”的境遇中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先后要经历五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民族的特殊情况,也可能发生跨越式的发展,但整个过程则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据这一理论,先进的中国

5、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引下,先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新中国。继而又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结论二:,总结: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二)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首先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