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70283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价值观问题》ppt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价值观问题,余立国,一、人的本质及价值观价值观“一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曾经的“精神家园” 四、走向幸福的人生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观,谈价值观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即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从其自然属性上来认识,人是陆栖两脚动物;人是食品的过道;人是自然的仆役;等等。 这类观点只是表明,人的自然属性,使人与一般动物没有区别。,从其社会属性上来认识,人就像藤萝,它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独立人格”是相对的),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上来认识人的本质,认为自然性是人类的基本

2、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对于人的本质属性,近代以来东西方也有不同的认识: 西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即自私和自主的统一体。东方则认为人的本质是“间人”(相互之间),即人是社会、团体中人。,东方的日本与中国又有不同的认识: 日本:“缘人”因缘中人 中国:“伦人”血缘、地缘、业缘中人,政治个人主义 经济个人主义 宗教个人主义 伦理个人主义,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三个强调”,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身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强调财产的个体所有制即私有制。 这三个强调

3、表现在社会制度和规范上,就是自由竞争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马克思将个人主义理念归结为两大方面:,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自主自立) 与现代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主义原则(个人利益最大化)(自私自利),中国(古代)的“伦人”,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中,“缘”是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佛教称“诸法由因缘而起”(“缘起”): 若此有则彼有 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 若此灭则彼灭。,在多种因缘关系中,五种关系最为重要:,君臣关系(君义臣忠) 父子关系(父慈子孝) 夫妇关系(夫义妇顺) 兄弟关系(兄友弟恭) 朋友关系(友交于信) 其中父子、

4、夫妇、兄弟关系又称为“天伦”,日本的“缘人”,“缘人”不重人伦关系,而重由于某种偶然的机遇而走到一起的人缘关系,或说“团队”(公司、军队等)关系。,首先,是一种小群体本位的生存方式(中国人是家庭本位) 其次,在其群体(团体)中人员之间的地位差十分明显(即序列与等级制)“纵向社会”,马克思的“社会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这一论断既包含了人的“个人”特性,也包含了人的“间人”特性,既承认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突出了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一是人的现实本质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东西。 二是既然人的现实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东

5、西,那么这种本质就不能天然地先于或外于人的社会关系,而只能后于并内在社会关系。,三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亦即利益关系,人的本质自然会首先体现这一利益关系。 四是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观念,核心内容就是要反映体现人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并反作用于这一关系。,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价值是人们头脑里的东西,是客观事物的性能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也就是说,“价值”是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效用的判断,价值观是帮助人们判别好与坏、美与丑、真与假等的标准。,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价值观,一旦对某种事物确定了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有效用还是没效用,就会指导人们

6、的实践去改造客观事物:判定这种事物是有意义的,就会积极地去实现它、利用它、发展它;相反,就努力去反对它、限制它,甚至是消灭它。这就是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主导价值理念 共同价值理想 核心价值精神 基本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有侧重。,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导价值理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同价值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7、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和改革开放现实的必然选择,“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不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4、社会主义荣

8、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三、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划清界限: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等级观念; “牧民”、“治民”的人治思想;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的观念; “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宗法观念等。,5000年中华文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具有丰富的精神营养,我们要大力继承和弘扬,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法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提出“轴心时代”概念:公元前500年前后,在世

9、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比如说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印度出现了释加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创立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人类文化主要的财富。,雅斯贝尔斯:“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第一,儒家的“入世”思想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 内驱力量,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与易经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实际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一。 张岱年先生最早就用“自强不息”来概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易传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道刚健,君子效法天道,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来实现自己

10、不息的理想。,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并强调这不仅应成为做人的精神状态,更应是正人君子的社会实践过程。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孜孜不倦,颠沛一生,乃至发奋忘食,乐而忘忧,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体现。 墨子尚力,认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这种尚力的思想也就是一种崇尚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第二,儒家的“仁爱”思想为社会和谐注入了积极的精神资源 “入世”、“自强不息”是强调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阳刚的一面,“仁爱”、“厚德载物”则是强调我们民族精神中博大的宽容精神。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11、仁”的本义是把人当作人,是“爱人”,而爱人又是从爱自己人(亲人)而逐步扩展到爱别人、爱社会(泛爱众)的,即从“亲亲”到“仁人”的。,儒家进而强调把仁心扩展到社会就要“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合乎礼仪制度和社会规范。为什么呢?因为“仁”是人自身的内在品德,所谓“爱生于情”,而“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的关系,使得人和谐相处。 所以入世与仁爱、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二者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由此形成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既然每个人都爱自己

12、的父母子女,同时也希望别人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那么,每个人就首先应当去爱别人的父母子女。,“欲人之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必先从人。”,第四,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学说 道德经一书的基本概念是道,而“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征,自然无为是天的道理。 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管理“四层次”: 太上为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之畏之, 其次侮之。,第五,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关

13、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最早出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易经,荆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讲“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意为易经是会讲天道人道道理的书)。汉儒董仲舒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朱熹讲:“天即(离不开)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只有人能体证天的道理)”。,老子从对宇宙自身的和谐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是说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的特征是自然而然,或者说道是以自然为法则,也就是说人归根到底要效法自然。,庄子提出了一个“太和万物”的观念(人和万物完美和谐),人应该“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意为顺

14、应天的规律,将五德规范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庄子还在应帝王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来说明违背规律而“好心办坏事”的道理: 南海的皇帝和北海的皇帝去拜访中央之帝,中央之帝是个浑沌,浑沌对他俩很好,走时觉得应该报答浑沌。他们想,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窍,有了七窍才可视听吃喝,浑沌没有,就“偿试凿之”,结果“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 “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我们要采用2000多年前“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的智慧来阻止人们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否则我们将失去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四、走向幸福的人生,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5、”;所谓大丈夫处世当扫平天下。 道家则主张无为处世,要求我们每个人放下尘俗,崇尚不争,自然无为。 我们每个人时时都会遇到这两大问题。因为我们活在世上要谋生,就要做事,要做事就会有回报。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做的事情也有大有小,但是生活、谋生、做事、回报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如何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问题。,著名的画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民族英雄林则徐:人在位时要抵砺意志、奋发图强、建功立业,不可贪恋权位;而一旦离去,又要刻苦自励,时时作用计,不可女儿情长,以为一旦之用。,每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有可能经历

16、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个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之初,包括就读、就业之始,涉世未深,纯洁无瑕,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真实的。看见什么就是什么,领导、老师、师傅、教练说什么就是什么。,第二阶段: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坎坷的出现,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个世界。台湾有个著名作家叫林清玄的说过:人生快乐之事十之一二,不快乐之事十之八九。人生烦恼多于快乐,坎坷多于顺利,所以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觉得这个世界很复杂,问题很多,甚至是黑白颠倒,是非不虑、就激愤、就对抗。,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的人到了第二阶段就到了人生的终点,心高气傲一生,愤愤不平一生,结果只能是抱恨终身。但是更多的人是通过调整,把自己提升到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明白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不必精心去处世,重要的是要在顺其自然中积极入世,并获得自己的安宁和快乐。,自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