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67139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7课《游褒禅山记》ppt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继续积累文言词汇,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写作方法。,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宋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因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2.背景探寻 公元105110

2、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自读第一段,作者是记游褒禅山的,为什么却在这一段写了石碑? 提示:作者记游褒禅山,此段却写了石碑,表面看游离于文章中心,

3、实际上是作者行文丝丝入扣的表现。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仅回应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的议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埋下了伏笔。作者对碑文的考证,对褒禅山本名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特点,是“深思而慎取”主张的事实依据。,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自读课文第三段,试分析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具体是怎样来写的。 提示:本段主要写的是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用“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

4、”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文章第四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的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通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

5、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得出什么观点? 提示:,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提示: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他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6、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试探究这两点深刻的启示对我们的意

7、义和价值。 提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借游山来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 课文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理解。 我的见解: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

8、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重点突出,

9、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文笔简洁,

10、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 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写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创意激活 先叙后议即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

11、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不经意的特别之美(节选) 最不经意时出现的美好会为或疲乏或孤苦的你带来希望。柳宗元被贬永州,初为人醉景无趣的泛游,却在偶遇西山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如遇知音。这样的一次不经意,让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他以此为契机,一路写下了经典之作永州八记。这样的事亦时有发生,经商之人偶得商机,苦旅之人抬头看见天边的彩虹无法确定的机遇让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人希望满怀。 最不经意时往往发生最美好的事,这会为走在路上的人带来动力。此话怎

12、讲?因为不确定幸运何时降临,所以时时准备。不知道何时才会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但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你在不经意时得到最好的回报。这样的回报让一切付出都有价值,让每一个有追求的人都有动力。,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荆公逸事。 王安石不像其他官员那样生活奢侈,讲究饮食。一次,王安石的夫人与王安石的朋友们聊天,朋友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夫人听后不信,因为她从来没发现自己的丈夫喜欢吃什么,就问那个朋友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朋友回答,有一次他请王安石吃饭,王安石把整整一盘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夫人接着问:“那盘鹿肉丝放在什么位置?”朋友答道:“就放在王安石面前。”夫人说:“你再请他吃饭时,把鹿

13、肉丝放远一些看看吧。”于是下次吃饭时,朋友就把鹿肉丝放在了离王安石较远的位置。王安石把他面前的那盘菜吃得干干净净,而对远距离的鹿肉丝,一口也没吃。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简朴、欲望、高度、美德,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 登上峰顶,看尽山下层林尽染是一种梦想,促使着我们迈出攀登的脚步!也只有执着梦想之人才会书写出最潇洒的人生,才会有矗立于峰顶的一天。 有这样一个女孩,有着花样的容貌,温柔而善良;有这样一个女孩,她15岁时被查出患有肺动脉高压,从此日日夜夜承受着病痛的煎熬;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即使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却还要咬紧牙关坚持用纤细的手指敲打着键盘,用博客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她就是80后北京女孩田维,她用自己21年的精彩人生真正诠释了梦想的力量。由她的博客日志结集成的花田半亩在其离开人世后出版成书那是一部血与泪的结晶。梦想的力量让田维登上了属于她的高峰,领略到了无限风光。花香漫野,那是属于她的天堂! (优秀作文无限风光在险峰节选) 自主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