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63198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虔州艺术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虔州艺术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30题,共60分)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国除了君王墓葬外,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反映出秦国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东方六

2、国的墓葬依旧显示出西周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反映了东方保留了更多西周分封制的残余,可见秦国是率先消除分封制走向集权;故项正确。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并非经济发展,而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排除。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周天子的至尊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地位上的,并不等于“君主集权”,排除。东周时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分封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东方六国不再严格遵行西周制度,只是保留了一定的残余,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 道家顺应

3、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可知,周敦颐认为是仁生万物。故其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所以应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的思想3.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

4、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急于融入本土文化”,不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考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三教合流4.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 无为而治B. 轻徭薄赋C. 崇尚节俭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即可。选C。【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

5、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C。A项表述错在“批判”这个词语,

6、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秦汉至宋元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比如郡县、道、路到行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选A。封建国家权力不存在转移的问题,而是君主的权力不断地加强,排除B;宰相退出权力

7、中心是明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C。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7.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

8、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B项正确;A项“独断经营”,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必备品”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结论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 【名师点睛】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

9、的小农经济形式兴起了。8.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B. 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商代。A项马王堆汉墓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史实;B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答案为C选项,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了。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名师点睛】纺织业:新石器时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商朝: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西汉:丝

10、织技术精湛,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唐朝: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朝: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棉纺织业得到推广。明朝:出现“花机”(花楼机9.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期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300170018507202880A. 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 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 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 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可知,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都大幅增加,结合所学

11、知识可知,当时属于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规模扩大,故城市人口大增,故B项正确;城市人口大增不能说明基本实现了城市化,故A项错误;数据说明农村人口也大幅增加,故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日益凋敝,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江南八府一州人口与其它地区人口进行比较,故不能说明该地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故D项错误。故选B。10.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 自由流通的支票B. 中国最早的纸币C. 国家发行的债券D. 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12、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是交子,只在局部地区使用,材料强调“诸州”,因此该券不是交子;飞钱是在唐代诞生的,排除B;材料未提及因国家财政的需要而向民间举债,也无发放利息的说明,因此并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C;材料中的“券”是专门代替钱币的一种凭证,商人携带这种券可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金交易的麻烦。因此D符合题意。该券不具备流通职能,排除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朝商品经济(金融业)的进步11.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 缓和土地兼并 B.

13、促成社会分化C. 强化社会控制 D. 发展商品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看出:明初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管理。故C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B中的社会分化与题中的“禁止更换户别”相矛盾,可排除。D与材料所述关系不大,也可排除。综上,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户役制度目的(课标外)1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 东汉初年

14、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东汉初年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不是反映商人与封君勾结而是反映商人的收税可以和封君相提并论,反映的是商人经济实力强威胁到封建统治,所以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确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但谭描述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

15、词等,例如本题就是东 汉初年桓谭的一段言论。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3.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A表述绝对化。C错误,表述绝对化。D错误,当时的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了当时部分人以经商而致富,后不归乡,这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故选B。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信息“以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