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61301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件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2、“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都,四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参与

3、,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本文美在哪里?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描写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五、巩固练习,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

4、,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举头望

5、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会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修辞,比喻,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贬官的悲凉、落寞, 赏月的欣喜, 自我解嘲的达观,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