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60711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4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社会态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第三节 偏见 第四节 态度的测评,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态度下过定义,这些定义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态度主要是情感的表现,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好恶观。第二种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第三种定义则将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现在理论界一般倾向于第三种定义,即将态度定义为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动上的倾向。,第一节 态度概述,一、态度的概念 1、定义:态度是指主体对社会存在(社会现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

2、态。 举例:对未婚同居的态度 对追星的态度 对网恋的态度等等,2、态度的特性: 对象性:社会存在(自身、他人、事物等) 社会性: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 中习得的 结构性:基本构成要素,立体结构 主观性:依赖于个体的主观经验 内在性:内部的难以直接观察到,通过意见、 观点、看法、主张等表现出来。 稳定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不发生改变 动力性:不同态度引发人们不同的行为,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情感成分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 意向成分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一般情况下,三者和谐一致 , 即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有时出现矛盾,此时,态度的稳定性降低,主体易出现心理困扰,往往表现为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 如:明知包庇罪犯与法不容(认识),但亲情战胜法理(情感),包庇罪犯(行为倾向) 再如: 强迫症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强迫行为没有必要(认识),但不做就心神不宁、走坐不安(情感)继续强迫行为(行为倾向),2、态度的立体结构 个体的态度通常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而是嵌套在一个包含多个其他态度的认知结构中,这态度体系叫态度的立体结构。 可能是垂直嵌套、水平嵌套或二者兼有,(1)垂直结构 具体的、现实的态度往往受主体基本的、初始

4、的信念所制约,与之构成了垂直的联系,这叫态度的垂直结构 如 : 人性是恶的 大部分人是好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 乐意与人交往,(2)水平结构 个体的某一态度往往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的相关态度发生联系,形成的结构叫态度的水平结构,他们同属于同一层次 ,共同左右对客体的态度. 如:考研 就业难 想专业深造 留恋校园环境 不考研 想挣钱 考不上 先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一般认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态度与行为并非完全一致,许多因素影响其一致性。,一、从态度角度分析 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的一致性越高,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也越高,反之,态度与行为

5、的一致性就差。 所持态度以主体直接经验为基础,态度与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若以间接经验为基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差一些。 例:别人说XX难处,自己与之相处一段感觉良好,故对之产生友好态度与之交往 所持态度越具体,越有针对性。态度与行为一致性越高。反之,越笼统,一致性越差,二、从行为角度分析 考察多重行为与考察单一行为更能揭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态度与行为不是一对一的,有时会以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态度。 即时行为比长久行为反应更反应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即时行为就是有了对事件的态度马上去做 长久行为是指久远或长时间内作出行为反应,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态度,使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降低。,三、其他

6、 态度涉及的对象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越大,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 即态度越易引起行为。 越小,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低 ,即态度越不易引起行为。 主体的人格因素 独立性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我行我素) 依赖性强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低(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 环境压力 越大,行为越受环境影响 ,与态度的关联性降低 越小,行为受环境影响小, 与态度的关联性提高,第三节 偏见,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一、偏见产生的原因 1、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冲突敌视产生否定性情感和心理 举例:谢里夫的实验(P162)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互相否定 2、个体从社会化

7、过程中习得 直接学习:成人运用赏罚强化其偏见态度 模仿学习: 环境气氛:,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易导致偏见的人格特征:(权威主义人格) 固守传统等级观念,排斥、轻视违反传统价值的人; 顺从于所属群体的道德权威,以权威和地位为行事的依据; 敌视其他群体的人; 对周围的事物偏好做两分法的简单判断。 偏见与投射心理有关 挫折感也易导致偏见,二、偏见的消极后果 1、自我实现预言 即偏见常给被偏见者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束缚了自己的行为,就好象给未来写好了消极的预言,近似于“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2、性别角色 偏见对男性、女性的性别角色心理有重要影响 男性:强壮、有能力的、家庭的顶梁柱、男的

8、比女的强,给许多男同志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女性:依赖的、顺从的、主内、贤妻良母、比男性差,带来了女性的自卑感、低职业成就动机,依赖性强等,有些有能力的女性害怕背上女强人的名称。,3、疏离 在一个群体中受偏见的个体常常回避其他成员,从而更增加了隔膜和疏离。 疏离极易引起受偏见者的强烈的敌意感。,三、偏见的消除 1、消除刻板印象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态度是一种无法予以直接观察的内在心理活动,因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即从人们的实际反应中推断得到。 有两类实际反应可以用来作为推论态度的依据: 一是该人对该事物所表现的直接行动;

9、二是该人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就其对该事物的想法、感情及行为倾向所做出的自我陈述。,第四节 态度的测评,测量的内容,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态度的强度:指人们对客体的认知、情感表现出的程度,即态度的力量或深度,可以用尺度标示出来。,测量的方法,常用方法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量表 是一个早期的态度量表,是L.L.瑟斯顿及其同事E.J.蔡夫于1929年提出的,称之为瑟斯顿量表法。这个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类,譬如11类。

10、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记分布开来。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瑟斯顿量表法提出了在赞同或不赞同的因次上测量态度的方法,这是它的贡献。这个做法迄今仍是多数量表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这个方法复杂、费时和不方便,今天已很少使用了。,校订标准,A)问话应简单; B)提出陈述的方式应该让人们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 C)就与问题有关; D)应该非常明确; E)应体现出对于问题可能出现的意见的整个范围。,黑人家庭降低了其邻居的房地产价值,2.总加量表利克特量表,利克特(R.A.L

11、ikert,1932)量表,是对瑟斯顿量表的简化和发展。利克特量表由一系列陈述组成,利用5点或7点量表让被试作出反应。5点量表是从强烈赞同(5)、赞同(4)、中性(3)、不赞同(2)到强烈不赞同(1)。7点量表则分为强烈赞同、中等赞同、轻微赞同、中性、轻微不赞同、中等不赞同、强烈不赞同。最后把每个项目的评定相加而得出一个总分数。,累加法,3.语义分化量表,C.E.奥斯古德等人1957年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测量方法。以往的态度测量基本上是在赞同或不赞同一个维度上的测量,不易表达出态度的复杂性。语义分化法提出了3个不同维度的态度测量,所以又称为多维度量表法。这3个维度是评价、强度和活动。在这个方法

12、中,态度对象的评定是通过由对立形容词构成的一些量表进行的,如好坏,强弱,主动被动。好坏是评价方面,强弱是强度方面,主动被动是活动方面,测试时给被试提出一个态度对象,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有关系列中圈定一个数字,各系列分值的总和就代表他对有关对象的总态度。上述表格中3个维度是不变的,但各维度中的项目是可变的。3个维度中评价维度被认为是主要的。,语义分化量表,(从涉及到你对美国大陆上波多黎各人态度的每一行中圈一个数。) 评价维度 好 7 6 5 4 3 2 1 坏 漂亮 7 6 5 4 3 2 1 丑陋 聪明 7 6 5 4 3 2 1 愚蠢 强度维度 强大 7 6 5 4 3 2 1 弱小 活动

13、维度 迅速 7 6 5 4 3 2 1 缓慢 积极 7 6 5 4 3 2 1 消极 敏锐 7 6 5 4 3 2 1 迟钝,二、问卷法,通过编写一些文句让被试填答, 回答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主张等。 举例:恋爱态度量表,三、投射法,在测验时,向被试提供一些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反应,从而不知不觉露出其人格特点。即在没有控制的条件下,个人内在因素通过某些刺激投射出来。,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用几十张内容暧昧的图片,让被试看图后自由编故事,但必须有四方面内容:你看到什么?促使图片上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后会有什么结果?画中人的体验是什么? 被试在编故事时,就把内心冲突和欲望穿插在故事中,即把心理投射在故事中。,主题统觉测验,造句测验,造句测验(SCT):事先准备好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成的句子,让被试把句子写完,从中反映被试的态度。,四、其它方法,自由反应法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被试自由回答,测量者不提供任何可能的答案。,2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从而推论人们对待某事物态度的方法。,3生理反应法,人在产生某种态度时,其身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测定这些变化的生理指标,从而推断其态度状况的方法。 举例:测谎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