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57955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 第二节 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一、态度形成的阶段,服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一)环境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小儿童态度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2、放任型(溺爱型):自我中心,忽视别人 的感受 权威型: 顺从,自卑,暴躁 民主型:和气,用平等的方式与人相处, 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本身的处世态度 孩子模仿,潜移默化影响 例如:父母自私自利,好占小便宜; 父母热情开放,好客,与人为善。,2.同伴的影响 2,3岁开始,孩子与同龄人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大.到青春期,同伴的影响超过成人,个体常把自己的观点态度与同伴比较,以同伴的观点态度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态度.,3.团体的影响 团体对其成员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使其成员的言行与团体规范一致,群体压力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形成一种风气 举例:初一一班, 好的班风、不

3、学习对不起班主任; 初一四班, 坏的学风,谁上课好好听讲,谁爱学习,谁就在装,就被笑话。,4、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规范、规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 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 文化的熏陶,(二)个体的学习(主观因素) 1、联想学习 联想就是由一种品质、特性、气质而想到另一种品质特性 在人们的态度形成过程中联想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生活中对美的,相貌端正,大方的,活泼的等有积极的情绪反应.相反,对丑陋的,肮脏的,贪婪的等有消极的情绪反应.当这些品质与具体的人结合起来时,往往由此对这些人产生好感或反感,从而形成对这些人的态度。,2、强化学习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正强化 惩罚 3、模仿和观

4、察学习 模仿父母的处世态度而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 例如:母亲对单位领导表面上恭维,背地里贬低,女儿对老师也如此。,第二节 态度的改变,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或人的认知等的提高态度却会发生变化,有时社会发展也要求人们改变落后的观念。本节主要学习几种改变态度的方法。,一、劝说宣传法 这是最常用的改变他人态度的方法,劝说的效果与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1、传播者的特性 专家、权威 较高的社会地位 人际魅力大:人格特征,仪表体态,言谈举止 较高的相似性 可依赖性,2、信息的传播 传播方式 单向传播 传播者被传播者 文化水平低效果好 双向传播 传播者被传播者 文化水平

5、高效果好 传播渠道 文学的,书面的 图片,图象 一般生动的图片效果好,多种途径联合优于单一途径 信息传播时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被劝说者的因素 原有态度:内化的,根深蒂固的,难以说服 人格特点: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的,社会赞许期望高的易被说服 信息加工模式: 4、情境因素 信息繁多的情境 令人分心的情境 信息重复的情境,二、角色扮演法 心理剧 例:青春期的少年扮演成年人以消除代沟,通过对所扮演角色的责任,义务等的理解加强认识从而改变态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分享,家长体会到过高期待给孩子造成的精神痛苦和压力,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爱子之心。 (二)通过案例分

6、析和知识讲授,亲子双方进一步认识到过高的期望和要求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明白怎样才是对孩子的合理期待。 二、活动方式 (一)角色扮演 (二)讨论分享 (三)案例分析 (四)知识讲授 三、活动准备 (一)编制心理小品“小A的星期天” (二)准备相关案例 (三)准备正确教育孩子的相关资料 四、活动时间与场地 ()教学时间:1小时 (二)教学场地:教室,五、活动步骤 (一)小品表演:心理小品“小A的星期天” 1、选一对表演能力较强的亲子进行互换角色扮演,即家长扮演小品中的孩子小A,孩子扮演小品中的家长。 2、剧本仅作为参考,表演时可根据对方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自由发挥。 3、剧本内容: 明天是星期

7、天。虽然每周只休息这一天,初二学生小A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对他而言星期天与平时差别不大,甚至比平时还难熬。 早晨6点钟,闹钟准时响起,这是妈妈的规定,他必须起床练习半个小时的英语口语。妈妈也准时起床陪读。,早晨7:30,小A和母亲一起出门去上数学辅导班。辅导班在城郊,离家太远,交通不便,每次都由妈妈骑摩托车送他去。小A对数学不感兴趣,考试经常不及格。正因为如此,父母才坚决让他上这个辅导班,但他上课时不愿听也听不懂,经常低头睡觉打发时间。 在他上课的两个小时内,妈妈抓紧时间去城里的超市采购家人所需的生活用品。一边买着东西,一边看着钟表,惟恐耽误了接他的时间。 中午12:00,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小A

8、在做英语作业。因为下午2:00他要上新概念英语班,上周布置的作业他还没有完成。 下午2:30,小A在英语班上昏昏欲睡,老师罚他站着听课,小A感到非常难看。,与此同时,妈妈在家里洗衣服、搞卫生,累得气喘吁吁。看到小A 快回来了,又连忙洗上水果,倒上开水等着。然后又拿出中学生健康食谱开始准备小A爱吃的晚饭。 下午5:30,小A与伙伴们在院子里踢足球,没玩一会,妈妈喊他回家,因为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没做。小A很不情愿但又很无奈。 晚上7:00,小A坐在桌边继续写家庭作业。妈妈在另一房间做自己的事情,过一会就到小A门口瞧瞧,看他是否在学习。 晚上10:00,小A终于完成了家庭作业,他揉了揉发涩的眼

9、睛,伸了个懒腰。妈妈已经把牛奶热好,端到小A面前。,(二)讨论分享 1、请扮演者分别谈谈表演的体会,重点表述所演角色的心理感受。 2、孩子与家长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的?生活中你的家长(孩子)是什么样的?与剧中人相似不相似?看了小品有何感受? 3、导师引导:家长体会过高期待给孩子造成的精神痛苦和压力,孩子体会家长的爱子之心。,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规范具有无形的约束力 四、活动参与法 自愿参加 / 非自愿参加 经常性的 / 偶尔的,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一、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

10、就叫作失调。 2、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3、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二、行为主义态度改变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库布 以态度对象为条件刺激物,将其与人已经具有的肯定与否定性评价、情感等无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则对于条件刺激物的态度对象会形成与无条件刺激物同样的评价和情感,即形成特定的社会态度。 举例:斯戴兹的实验,2、强化理论 希尔苏姆 物质的精神的手段均可以使特定的态度发生改变巩固加强或削弱衰减。 3、学习理论 态度的改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S 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