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5528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江一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A. 背离孔子理念B. 具有民本思想C. 推崇德治主张D. 倡导人性本善【答案】B【解析】“爱护人民为先”是典型的民本思想,所以材料说明说明孟子具有民本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不背离孔子理念,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崇德治主张的是孔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人性本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

2、史史实的备选项。2.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A. 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B. 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C. 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D. 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不违农时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反映了孟子反对过度的农牧渔业、林业的开发,主张遵从客观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按照农时辛勤劳动,而是说明遵从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必要性,故B错误;

3、材料未涉及政府与百姓生产生活的关系,故C错误;“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D错误。故选A。3.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答案】B【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

4、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4.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书面,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D.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秩序被打破,产生了孔子、老子要求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说明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但却造成社会动荡,故A正确;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D表述正确,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5.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 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C. 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 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反映了当时皇帝把天地大变的原因与丞相相联系,并以此赐死丞相。其赐死丞相的目的是应对天地大变,并不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A选项错误;“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反映的是皇帝通过赐死丞相的方式来平息天地的大变,反映

6、了天人感应思想,并不是出于压制相权采取的措施,故B选项错误;“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可以看出当时皇帝把天地大变的原因归结于丞相,并企图通过赐死丞相的方式来平息天地大变,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反应的是皇帝认为天地大变与丞相有关,企图通过赐死丞相来平息天地大变,并不是反映君权神授,没有体现君权与神权的结合,故D选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联系所学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分析解答。6.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

7、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 因果报应B. 天人合一C. 君权神授D. 天人感应【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7.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

8、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 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C.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答案】B【解析】“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说明三字经是民间读本,说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8.朱熹曰:“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

9、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可知朱熹的治学思想()A. 强调追求“科名爵禄” B. 倡导为专制统治服务C. 主张实践“知行合一” D. 追求实现道德至高境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可知朱熹认为治学的目标首先是完善自我,再为家、国、天下做出一番成就,即成就理想人生,追求实现道德至高境界,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表明朱熹不赞成学生为功名所累,故A项排除;“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C项排除;虽然题干中有“治国”,但 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9

10、.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A.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C.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答案】A【解析】“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宗社丘墟。”说明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A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危机加深信息,B错误;C中没有说明明朝瓦解;D中八股取士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10.中国明代思想家李贽与德意志马丁路德主张共同之处是A. 否定神权B. 崇尚自由C. 挑战权威D. 倡导民主【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挑战孔子的权威

11、,故选C;李贽未提出崇尚自由,马丁路德要求实现信仰上的自由,排除B;马丁路德虽对教会不满,但他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李贽不存在民主思想,排除D。11.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答案】D【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

12、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故选D。12.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据材料可知()A.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能继承财产 B. 古代政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C. 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 D. 我国古代科技应用不够广泛

13、【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反映出中国古代通过家庭传子继承模式在家庭内部传承技术工艺,这体现出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作用,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科技的传承,没有体现出科技的应用,故D项排除。【点睛】“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是解题的关键。13.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印刷术的革新B. 造

14、纸术的改进C. 重文轻武政策D. 科举制的盛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朝书籍格式变化以及书籍发行量的增长,原因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A项正确。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排除B。重文轻武政策与宋朝书籍格式变化以及书籍发行量的增长无关,排除C。科举制的盛行与宋朝书籍格式变化以及书籍发行量的增长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A.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15、D. 对宋朝的忠诚【答案】C【解析】材料“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中的“贞观”是指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此,王安石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唐代盛世的向往,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冗兵冗官”现象,排除A项;王安石向往的是封建治世,不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点睛:唐太宗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15.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情节“关羽温酒斩华雄”,而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华雄为孙坚所杀。另外一个精彩的故事是张飞怒鞭督邮,而三国志中却是刘备所为。据此可知A. 文学创作是虚构,不足为信B. 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需慎重C. 任何史料之中都有文学成分D.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用于历史研究【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