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093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贺州市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桂高中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两分,共60分)1.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实现了家国一体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国独立性较大,从材料中的“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来看,说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也是西周政治的特点,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

2、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西周推行分封制,受封的对象包括“先代贵族”之后,所谓“先代贵族”指的是从神农氏到商纣王共2000余年间的首领和帝王,众多当时存在的政权得以合法化。周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保卫周王室安全B. 打击殷商残余势力C. 维持社会的稳定D. 强化周王的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西周推行分封制,受封的“先代贵族”指的是从神农氏到商纣王共2000余年间的首领和帝王

3、之后,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巩固奴隶主的统治,C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广建诸侯国,保卫周王室安全,A错误;先代贵族包括殷商的后代,B错误;夏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高度集中,D错误。3.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鲁隐公)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鲁桓公)何以贵?母贵也。”这种立嗣方式A. 实施的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D. 表明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特征,因此材料中的做法遵循了周代宗法制的精神

4、,实施的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宗法制的信息,与君主专制无关,且这一时期尚未产生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反映了“子以母贵”,并非“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贤德”,而是强调该立嗣方式具有宗法制的思想,排除D。4.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B.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C.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

5、称谓可知,虽然前后都是并列关系,但前尊后卑,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而是强调该现象反映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排除A。材料中的称谓有些不涉及性别,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材料反映了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D。5.明朝虎墩崔氏族谱中的“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 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 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C. 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 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族约的内容涉及一个家族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家族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家族秩序,从而有利于凝聚力量,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贵族政治,而是强调族约具有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A。材料强调族约具有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不是强化专制统治,排除C。约束家族成员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为了追求政治平等,而是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从族约作用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

7、松散性”的原因是( )A. 贵族拥有诸多世袭特权 B. 蛮夷的入侵C. 贵族承担众多义务 D. 周王室的奢侈腐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各级贵族按血缘关系世袭官位,造成地方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势力越来越小,因此出现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局面,A正确。蛮夷的入侵不涉及西周内部国家结构的问题,B错误。贵族承担对周天子的义务应该是联系加强的表现,C错误。王室是否奢侈腐败与此题关联不大,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使西周与夏商相比,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但分封制下,各级官吏世袭,很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庞大,不服从中央命令,即松散和分散的特征

8、。7.据考古发现,在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大批被砍去头颅的人骨架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人性”,这说明了商代的统治具有残酷性的特点商代政治具有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商代统治具有迷信色彩的特点商代政治已初具宗法制的特点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8.史记载:“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六国贵族是亡秦的主要力量B.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C. 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D. 司马迁记载上述史实是要歌颂汉武帝治国有方

9、【答案】C【解析】材料列举了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者暴虐无道,秦的灭亡和这三者一样也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故C项正确。因为秦统治者的残暴专横,陈涉才会揭竿而起,人们纷纷响应,最终使得秦朝灭亡,排除A。材料论述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而非主要强调秦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汉武帝治国的内容,而是强调统治者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排除D。9.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B. 三省六部制度C.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D. 科举选官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

10、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位是世袭的,地方则由非世袭的、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僚管理,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三省六部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0.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 职位世袭的权力B. 建立武装的权力C. 行政管理的权力D. 设置官员的权力【答案】C【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和郡县制度下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管理权力相同,故C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

11、制官员是任命,故A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权力,故B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官员,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D错误。11.秦朝置闽中郡,福建作为正式行政区归入中央版图。当时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 考试选拔B. 皇帝任命C. 地方推荐D. 世代相袭【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郡县制下,其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故选B;考试选拔官员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故A与题干中的秦朝不符,故排除;地方推荐的做法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中体现的,故C也与题干中的秦朝不符,所以排除C;世代相袭是世官制下官员产生的办法,一般在先秦时期,故与秦朝不符,所以排除D。【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

12、,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使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12.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 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B. “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C. 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

13、合流的局面D.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D不对,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C不对,三教合流发生在唐朝;B不对,“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A符合题意,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体制的形成1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 开创皇帝制度C.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D. 建立三公九卿制和

14、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故答案为C项。统一度量衡、货币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A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排除B、D项。1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15、九卿的设置用于分管国家与皇家的事务,材料体现出国与家相互交融的特点,故正确选项为D。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特点15.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 分封制和宗法制B.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C. 三公九卿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吕思勉所说的“部落时代”就是指原始社会,“封建时代”就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就是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A正确;B、C、D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排除。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备考时重点关注:知识角度: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分封对象、内容、影响、及其与宗法制的辩证关系。史观角度: 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性,可从真切的社会遗存或民间的史料着手,渗透对社会史观的考查。史料角度: 设置新颖史料,达到考查提取有效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