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092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九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卷满分:100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但有学者依据左传里“帝,后也”,吕氏春秋里“后土”即黄帝的神灵,汉书将“后土”解释为老年妇女,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这最能说明A. 史记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B.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应注重考辨C. 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了黄帝的性别D. 黄帝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答案】B【解析】A项错误,史记不是第一史料;C项错误,文献是二手史料,需要甄别;D项不选,题干的主题是关于黄帝的性别问题不是黄帝是否是历史人物;题干史料

2、可以看出不同史料对黄帝性别记载不同,需要进行甄别考辩,故本题答案选B项。2.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 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 血缘观念的淡化C. 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 君主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3.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

3、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C.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答案】B【解析】根据“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主张三纲五常,董仲舒还提出“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B正确;A是孟子的思想,C是韩非子的思想,D是理学家张载的思想,排除AC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

4、,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解答。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同的A. 天行有常B. 人性本恶C. 礼法并用D. 君舟民水【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其思想中却融合了大量法家思想,他是一位“承儒启法”式的人物,强调“人性本恶”,因此需要法来约束,所以答案选B选项,A选项是荀子的天道观,C选项错在法家不主张用礼来治国,D选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为法家所反对。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荀子之所以能成为“承儒启法”的人物,就是他对人性的分析。既然人性本恶,就需要法律来约束,而这一理论

5、被法家进一步阐述,法的颁布者是皇帝,以此来加强君主专制。 5.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

6、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6.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辱贫、贵傲贱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这主要反映出他们A. 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 注重引导人们重义轻利C. 提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D. 希望统治者能重视民生【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该学派既反对兼并战争,又反对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

7、利”,并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是墨家,这些主张体现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故C项正确。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故A项错误。重义轻利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重视民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历史材料出处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A. 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 当时皇室重

8、视儒学教育C. 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 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答案】B【解析】从材料“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中可以分析出,汉代皇室比较重视儒家思想,平时注重儒家教育,故B项正确;A项只符合汉书武五子传,排除;“四书”出现于宋朝,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排除。8.易中天在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A. 消灭异端思想B.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C. 推动文化繁荣D. 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始皇

9、的焚书是焚烧诗书,主要保留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武帝的尊儒主要是尊崇儒家,罢黜百家,所以两者相同的动机主要是统一思想,巩固政治统一,故选B;A与题意无关,排除;。“焚书”和“尊儒”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文化繁荣,排除C。D项不选,题干中的两个事件虽然可以起到强化皇帝权威的作用,但不是最初的动机。点睛:结合所学“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9.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 董仲舒

10、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答案】C【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10.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A. 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B. 成为统治地位官方哲学C. 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线D. 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说明朱熹使儒学走向了生活化和世俗化,故A

11、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理学发展了传统儒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理学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由此定位答案。11.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A. 理是先验性的规则B. 理产生于宗法关系C. 理是人的道德修养D. 理来源于三纲五常【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这是强调理在事先,即理是先验性的规则,故选A;材

12、料认为理先于宗法关系,排除B;材料强调理与事的关系,主旨不是“理是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材料认为先有三纲五常的天理,才有三纲五常的社会关系,排除D。12.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A. 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 有效提升了普罗大众的个人修养C. 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 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可以得出其反对心灵的管辖,体现了平等与叛逆思想的萌芽,A正确;BCD说法均不正确。13.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

13、“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 主张改造理学B. 重书本轻实践C. 注重道统权威D. 强调学术创新【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等的重要性,这是在注重、维护道的统权威,但是材料并未涉及改造理学、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的继承而非学术创新,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4.中国古代男子休妻有

14、“七出”之说,同时又有“三不去”对男子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这一规定A. 切实保护了妻子的利益B.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C. 有利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D. 赋予女子婚姻主动权【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盛行宗法观念,题干材料的这些的规定是在维护宗法伦理秩序,故C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基本权益是得不到保护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规定仅仅是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起不到稳定家庭婚姻关系的作用,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女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15.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

15、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 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 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C. 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 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题干中顾炎武主要是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呼唤圣人不符合顾炎武的主旨,故A项错误;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是不符合史实的,顾炎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顾炎武的意思是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他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D项正确。16.在雅典,较强的演讲能力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是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演讲者说的是什么主题,也不论辩护者为谁辩护,只要其端庄优雅,言辞华丽,都能打动在座的听众而大获其益。据此可知,演讲对当时的雅典而言A. 刺激民主政治发展B. 成为少数人的工具C. 扩充人文主义内涵D. 促进学术研究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