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082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 农业发展迅猛B. 分封制度崩溃C. 郡县制度形成D. 官吏待遇下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官吏报酬以土地形式是古代分封制下的产物,而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符合;A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说“有一定的发展”,且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材料只是谈到

2、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谈郡县制的形成,且郡县制真正形成于秦朝时期,故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2.福清县王荣家庭,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

3、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经济目的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稳定小农经济C. 限制家庭手工业D. 保证家庭财产共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封建大家庭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家庭关系和睦,这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统治者表彰这类家庭的经济目的主要是稳定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抑制土地兼并虽然也是稳定小农经济的措施之一,但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而是强调稳定小农经济,排除C。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经济目的是稳定小农经济,而不是保证家庭财产共享,排除D。3.某书以“崩溃与重建”为

4、题,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发展变化,结合下面目录分析,这里的“崩溃”是指A. 孔孟儒学B. 汉代经学C. 程朱理学D. 陆王心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异端学说发难”和“皇帝被抛弃”可知与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经学是指董仲舒吸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可以用于解决题中“异端学说发难”“自然灾异作祟”“儒家经学途穷”的问题,且汉初王国问题严重影响中央集权,与题中“皇帝遭到抛弃”相符,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在儒学地位受到冲击的形势下兴起的,与题中“自然灾异作祟”“儒家经学

5、途穷”“皇帝遭到抛弃”无关,故C、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经学崩溃4.古代希腊社会推崇沟通技巧,一些深谙沟通技巧的演说家往往因此而被推选为首领。而一些品质败坏的演说家往往会蛊惑人心和破坏民主。这反映出古希腊A. 直接民主的弊端已充分暴露B. 美德是城邦民主制度的核心C. 人品对民主政治有重要影响D. 民主政治为多数暴政所左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一些深谙沟通技巧的演说家往往因此而被推选为首领”“些品质败坏的演说家往往会蛊惑人心和破坏民主”,可见人品对民主政治有重要影响,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直接民主,排除A;自由是城邦民主制度的核心,排除B;材料只是强

6、调演说能力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民主政治为多数暴政所左右,排除D。考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存在明显缺陷。从范围上:只对一部分人即成年男性开放,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因此,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从性质上: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从方式上: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后果上: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5.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

7、上已经很先进了。”“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 比洋务派更加爱国C. 主张从制度上变革D. 摒弃了儒学的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小撮士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与洋务派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张从制度上进行变革,C项正确。洋务派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强调维新派主张从制度上变革不符,排除A。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救国主张都是爱国的表现,故“比洋务派更加爱国”的说法错误,排除B。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没有摒弃儒学

8、的束缚,排除D。6.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A. 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B. 对美国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C. 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D. 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集中表述的是英国三环外交思想,西欧的关键是法德的合解,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不得不追随美国,故B项错误;在英国的外交中,没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可以看出

9、英国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迷恋,故D项正确。7.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 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C. 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 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统一经营和个体农民生产相结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

10、济的阴影,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没有保留计划经济残余,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名师点睛】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将继续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8.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中

11、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A. 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B. 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C. 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D. 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是中国古代产粮重地,但在明朝中期,农户经营农业的重点从粮食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商业化趋向,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农业经营只是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农业生产并未完全商品化,排除A。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技术进

12、步、亩产提高等有关信息,不是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排除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9.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

13、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10.1969年,西德推出“

14、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A. 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 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C. 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D. 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在1969年西德推行的“新东方政策”中,西德突出了加强与东方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谅解,以及承认东德的存在和加强东西德之间联系,可见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B、D项不符合史实及题意,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5、。故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11.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逐步确立12.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B. 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宋明理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严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