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52926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76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吴惟粤 E-mail:,2005.7.6 深圳 基 础 教 育 新 课 程,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改革目标领域,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 普通高中阶段,二、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一至六年级) 初中(七至九年级) 高中(一至三年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 小学 初中 2001年 2001年,普通高中 2004年,一、如何认识课程改革,课程的内涵 课程一直在改 新课程的愿景目标 新课程与贯彻8号文,课程的内涵,课程学校学习的内容及其构成。 课程的基本元素: 知识、技能 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语文的内

2、涵,语文课程的基本元素: 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 语文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 “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 语文教育涉及:感受、领悟、思考, 形成语言反映机制, 培养品味、情趣、审美观念,中国古代的课程(汉),“六经” 诗:诗以道志 兴、观、群、怨 书:书以道事 文告大事 礼:礼以道行 制度礼节 乐:乐以道和 陶冶情操 易:易以道阴阳 推求哲理 春秋:春秋以道名分 评价褒贬,西方古代的课程(公元前四世纪),“七艺” 文科:文法、修辞、逻辑学 理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民国中学课程(1923年),社会科:公民、历史、地理 言文科:国语、外国语 算学科:算

3、学 自然科:博物、物理、化学 艺术科:图画、手工、音乐 体育科:生理卫生、体育 选修科目:职业科目、补习必修科目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文革”后普通中学课程的发展,80年代 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90年代 高中“两项改革” 2001年 实施“过渡方案” 2004年 实验新课程,变化发展的主要阶段,1978 - 1981 1990 1996 2000 - 2002 试验 试验修订稿 定稿 2004 新课程,80年代普通中学课程,1981年教育部发出两种中学教学计划 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拨乱反正 ,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强调扎实

4、打基础,努力实现双重任务,对整顿秩序、正常教学、提高质量起了较好作用。 高二分流,从此形成高中文理分流办学模式。 实行10年,影响20年 师资参差、条件悬殊、学生差异,多数学校不适应。,90年代普通高中课程,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 减少学科内容,减轻过重负担,降低过高要求 解决文理偏科,知识结构不尽合理问题 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深、拓宽) 促进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实施,传统课程的基本特点,受政治因素影响较突出 以升学与就业作为培养目标 基本上是单一的学科类课程 侧重学术性课程,尤其是工具性学科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实施评

5、价主要取决于选拔考试,普通高中课程“过渡计划”,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 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 与义务教育课程衔接,新课程已见端倪 首次把高中作为独立学段制订课程计划 1997年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进行试验 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 强调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鼓励探索、研究、自主学习和实践 降低难度,增加人文,贴近生活和社会,过 渡 计 划(2001年),2001年广东省实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此届学生2004年毕业 所使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 地理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教材除语文 提早一年使用外,

6、均为2004年毕业。 (见粤教基200116号关于我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计划的通知,过 渡 计 划(2002年),2002年教育部印发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调整了课时,配合高考2003年起提早一个月的举措 此届学生2005年毕业 印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 地理教学大纲 解决理科要求过高,容量过大, 探索性、实践性内容薄弱等问题。,过渡计划的特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加选修课程空间,允许跨文理选修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沟通课程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普及 为拓宽学生视野、形成社会责任感、学会学习提供课程支持 要求学生

7、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验过程,获得发展 已经与新课程非常接近,实验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意义,促进我省基础教育规模发展 促进我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 促进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抢占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制高点 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主要内容,1. 实施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 2. 使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 3. 进行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4. 进行教学管理改革 5. 研究学习型社会建立的途径和模式,新课程各科目课程标准 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1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4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依据各门课程特点,结合具体内容,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 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义务教育 主要体现公民素质基本要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正在修订,进一步突出强调: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以及民主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实践环

9、节,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改变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普通高中 在基本要求前提下有一定层次性和选择性; 使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课程实施要求和保障,1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学生在老师 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 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4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和学习工具。,二、语文教学改革,小学(一至

10、六年级) 初中(七至九年级) 高中(一至三年级),课标:语文教育的任务,正确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 良好个性 健全人格 德、智、体、美 和谐发展,语文教育的特点,对语料体验独特 实践性很强 母语教育 资源无处不在 文字影响思维发展 讲求语感 整体把握和运用,学习方式,倡导 自主 合作 探究 关注 个体差异 不同需求 爱护 好奇心 求知欲 激发 主动意识 进取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7月制订 课程性质: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1、,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4月制订 课程性质: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 1,语文 5,语文 4,语文 3,语文 2,语文,必修 10学分,选修系列 16学分 以下,现 代 应 用 文,经 典 著 作 选 读,书 法,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领会)系列 表达与交流(表达)系列 组成五个模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衔接,拓展、深化 组成若干系列、模块: 现代应用文 新闻与传记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经典著作选读 文化专题 语言与逻辑专题 书法,选 修 模 块,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12、 唐宋散文选读 短篇小说欣赏 戏剧欣赏 电影文学欣赏 新闻阅读与写作 传记选读 语言文字规范与运用 说话的艺术 常用文体写作 论语选读 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新闻传媒素养 演讲与辩论 文章写作与修改,语文课程素材?,文言文白话文 台湾高中: 6 : 4 最近考虑降低文言文比例 美国中学:离开语文课本的英文教育 所有课程都是英文课 在其他课程中、在活动中形成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资源 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实践环境 语文资源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教科书 教学挂图 工具书 校园网络 其他媒体,课外学习资源,其他图书 讨论会 报刊 戏剧表演 电影电视广播 图书

13、馆 网络 博物馆 报告会 纪念馆 演讲会 展览馆 辩论会 布告栏 报廊 标牌广告,语文课程资源和实践环境,自然 社会 人文 自然风光 文物古迹 风俗民情 国内外重要事件 家庭生活 日常生活话题 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三、如何组织新课程教学管理,课程开设 教学组织 课程评价,教 学 组 织,行政班与教学班 分层分类教学 教学课时长短课 课堂内与课堂外 积极探索,务实高效,课 程 评 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 常模评价与描述评价 学习成绩与学习经历 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 考试评价的功能?,四、关 于 教 材,教材功能 教材的不同取向价值 必修、选修 各科目教材特点 教材选择,教 材,教

14、材教学内容及其组织的载体。 传统教材的基本形式: 纸文本(书),教 材 的 地 位,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集中体现。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反映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参照系。 教材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教 材 的 作 用,教材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 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知识源, 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教材的功能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调整、筛选和补充。 课程内容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资源”是对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学生学习的内

15、容变得丰富多彩了。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点难点在于研究学生,而不是知识系统的建立及其演绎。 教材是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从“教材”到“课程资源”,五、关 于 教 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对教材的把握和使用 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教 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 如何对待理论争论 理论与实际 理想与现实 三维目标的实现 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教 师对教材的把握,理解和把握教材 认识教材的价值取向 正确使用教材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教 师专业发展与校本教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新课程与8号文 新课程与和谐社会建设 新课程与考试 新课程与教师水平 新课程与教学条件 新课程与学生负担,新课程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1课程开设与全面发展。 2班级管理与实时到人。 3教学实施与面向全体。 4评价、考试与发展。 5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