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48672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9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会中国近现代史(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武汉市高考备考之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华中师大一附中 陶 涛 2011.4.19,第一部分 高考回顾与分析,一近几年对教学有一定启示性的考题:,1.关于太平天国与近代化(2010山东11太平天国对现代化的意义;08全国13,前者是后者的翻版); 2.外交现代化(09全国17天津条约不准称夷;) 3.近代经济的新材料新立意(10全国近代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4.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08全国1科学万能论的破灭;08四川延考17胡适言科学的影响) 5.近代民族主义思潮(07全国37题;10天津8民族自觉的深入) 6.新中国外交(10广东文综18从邮资反映外交史上不同地区的地位;10

2、全国17中国对欧共体正面报道增多) 7.关于新中国经济的阶段特征细化考量(10全国人行存款增多折射新中国迅速实现经济稳定;10山东14四个时期GDP增长率变化图;08全国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中小城市迅速增长等。),二近几年全国卷考点分布,三中国近现代史能力考查的特点,1.近代史着重考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理解以及早期现代化的艰辛历程; 2.现代史主要从经济、外交等层面考查新中国的成就; 3.最普遍的考查方式是通过情景设置考查对概念、阶段特征、具体史实的认知和理解。,第二部分 方法交流,1.细化阶段特征,举例:近代中国的自我定位与外交政策演变。,2.适当引入学术前沿及开放式问题,举

3、例:如何辨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从考题中看能力要求,类型一:一般原因(背景)分析 (10全国1,37,2)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答案: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方法迁移:必要性(必然性)及可能性 将小问题放大早期维新派出现的背景。,类似问题示例:,(07全国,37.2)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10分) 变换问法:简述19391940

4、年世界大战战局,及对美国的利益的危害。,类型二:全方位考虑问题,(08全国,39)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社会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 方法:涉及土尔扈特部、沙俄、清政府三方,每一方都分析到。,类似问题示例:,(11二月调,39)简要分析流民闯关东的背景。 背景:东北经明末战乱,人口少,土地肥沃;清初经济发展,人口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人口流动加剧。(6分) 方法提示:为什么形成大量流民?

5、为什么流民能到处流动?问什么要流向关东?,类型三:对题目所示时间范围内史实的敏感迁移,(09全国1,37.2)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答案: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类似问题示例:,(11四月调,37)概述19世纪浪漫主义史学发展的原因。 原因:工业革命

6、推动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法国大革命及民主制度的建立动摇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对理性主义的反思。(6分) 方法提示:对限定时间范围内的基本史实进行堆砌,努力寻找与问题间的内在联系。,类型四:对历史现象影响的描述,(10全国,37.1)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指导学生答案: 制度:促进货币地租的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人口流动,封建人身束缚松弛; 经济:推动手工业及城镇发展;在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下白银涌入及货币化; 文化:四民皆本思想(传统贱商传统受到冲击,或重商思想发展);俗文化(市井文化)发展

7、。,类似问题示例:,(11四月调,37)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史学革命”的含义及其意义。 意义:推动近代学术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增强民族危机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6分) 方法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着手,或者依托课本中相关时期经典问题的模式阐述。,第三部分 创新话题举要,一五四运动,1920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盼望,从今以后,每年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90年来,五四纪念也确如李大钊所期望的,一直都在与时俱进,每次都要加上些“新意义”。其结果是,纪念越久,叠加的“新意义”越多,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与此同时,五四运动的本相,

8、反而是越纪念越模糊。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1.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材料一:当时申报等新闻媒体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其次是反对孔教。其他“新思想”甚少进入新闻媒体的视野。这两个方面之所以会产生巨大反响,其实不难理解:文学革命在某种意义上是砸了旧式读书人的饭碗,而反对孔教则意味着推倒了旧式读书人的精神偶像。,材料二:1925年11月鲁迅在热风 题记中说:五四运动之后,革新运动表面上“颇有些成功,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先在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是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这也就是后来又将这个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

9、嘲骂讥笑的。” 材料三:1930年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对“五四运动”的释义:“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界游行示威之国民外交运动也论者谓为新文化运动之始。”1934年出版的政治法律大辞典对五四运动的释义:“五四运动以政治的运动始,以后演为新文化运动,实开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之新纪元。”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2.梁启超与五四运动,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由此可以判断梁启超 A政治上已转向革命 B看清帝国主义本质

10、C促成五四学生运动 D思想倾向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于戊戌维新运动。戊戌运动的意义是要推翻旧有的政制而采用新的政制,后来梁启超先生办新民丛报,自称“中国之新民”,著了许多篇“新民说”,指出中国旧文化缺乏西方民族的“许多美德”他甚至于指出中国人缺乏私德!这样推崇西方文明而指斥中国固有的文明,确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曾几何时,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马克思差不多要与孔子争席,易卜生差不多要推翻屈原。这种心理对不对,另一问题,总之这四十几年间思想的巨变,确为从前四千余年所未尝梦见。比方从前思想界是一个死水的池塘,虽然许多浮萍藻掩映在

11、面上,却是整年价动也不动,如今居然有了“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的气象了。虽然它流动的方向和结果,现在还没有十分看得出来,单论它由静而动的那点机势,谁也不能不说它是进化。 梁启超选集,3.孙中山与五四运动,其实,领导五四运动的文化人,并没有一个是属于国民党的。而且,孙中山本人,就主张保持旧文体,不十分赞成白话文的,和新青年派的反封建观点相反的。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激进线上,研究系梁启超派所创办的晨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的学灯,其在文化上所尽的大力,远在国民党的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之上。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 孙中山晚年在三民主义的系列演讲中,对反传统、尚西化的五四新观念作出了反思性批判。他认为,近代以来导致中国

12、地位一落千丈的最大原因是由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而要恢复民族精神,“就是要把固有的道德先恢复起来”,但是五四运动的结果与这一目标相悖:“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些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董德福、史云波回首五四,4.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材料一:罗家伦认为,五四运动的价值,并不在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而在于三种真精神,即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众自决的精神。一年后,当五四运动的第一个纪念日到来时,罗家伦再次发挥了上述看法。他认

13、为,五四运动的功劳就是使中国“动”了起来,一是思想改革的促进,二是社会组织的增加,三是民众势力的发展。 材料二:美国学者舒衡哲很敏锐地注意到:“1919年事件的参加者、观察者和批评者,都学会了相当有选择地使用他们的记忆,每当救国的压力增大的时候,他们就更多地回忆政治性的细节;每当气候变得更加适宜于思想解放的目标时,他们就又忆起了为启蒙而进行文化斗争的细节。”,材料三:总的来说,新文化派的“反儒”言论有四大特征: 第一,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儒”言论,重点放在破坏礼法,破坏旧伦理,破坏旧习俗,批判的层次

14、始终停留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对儒家的理论层面,如仁、义、心、性等问题则几乎没有涉及。 第二,新文化运动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但反对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来支配现代社会。 第三,新文化派的“非儒”言论大都针对当时尊孔复古复辟的逆流而发,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第四,新文化派即使在态度最为激烈的时候,也总是反复申明自己并不是真的反孔子或儒学。 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例题(32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北大学生许德珩晚年回忆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胡适后来也说,当年陈独秀和蔡元培这些“威尔逊主义麻醉之下的乐观者”带动“一般天真烂漫的青年学

15、生也跟着他们渴望那奇迹的来临”。一旦坏消息传来,“这个大打击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们的热血喷涌了”,结果是“一个壮烈的爱国运动”。梁启超次年反思道:“我们中国人一年以前期望国际联盟未免太奢了,到了如今,对于他的失望又未免太甚了。”当初“威尔逊一帮人调子唱得太高,我们听着了,以为理想的正义人到霎时可以涌现,以为国际联盟这个东西就有锄强扶弱的万能力,不独将来的和平靠他保障,便是从前的冤抑也靠他伸理。其实天下哪里有恁么速成的事”。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材料二:至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论述一年前发生的“国史上最有价值”之运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由“局部的政治运动”扩展为

16、“文化运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为国家之保存及发展起见,一时的政治事业与永久的文化事业相较,其轻重本已悬绝”;而“非从文化方面树一健全基础,社会不能洗心革面,而无根蒂的政治运动,决然无效”。有鉴于此,梁启超于是断言: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已政治运动为辅。 陈平原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