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376152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225 大小:8.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25页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25页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25页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25页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学院教学课件 针灸经络总论(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基础,太和医院针灸科 穆敬平,针灸学基础,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四、腧穴的分类 五、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六、特定穴 七、腧穴的定位方法 八、经络腧穴各论,一、绪言,1、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图的医学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2、针灸甲乙经,共收入 349个腧穴,成为一部最早的 体系比较完整的 针灸专书。,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 王惟一著, 载有354个 腧穴, 并设计制成 两具铜人模型。,两具铜人模型,4、针灸大成,明代时期 针灸学术发展到高潮 杨继洲, 针灸大成,对外交

2、流,5、6世纪时针灸传到朝鲜、日本。 16世纪传到欧洲。 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 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针灸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1急性鼻窦炎 Acute sinusitis 2急性鼻炎 Acute rhinitis 3感冒 Common cold 4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5急性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 6支气管气喘 Bronchial asthma 7急性结膜炎 Acute conjunctivitis 8中心性视网膜炎 Central retinitis 9近视(儿童) Myopia(in children)

3、 10单纯性白内障 Catarac(without complications) 11牙痛 Toothache 12拔牙后疼痛 Post extraction pain 13牙龈炎 Gingivitis 14急慢性咽炎 Acute and chronic aryngitis 15食道、贲门痉挛 Spasms of esophagus and cardia 16恶逆 Hiccough 17胃下垂 Gastroptosis 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 Acute and chronic duodenal ulcer,22急慢性

4、结肠炎 Acute and chronic colitis 23急性菌痢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24便秘 Constipation 25腹泻 Diarrhea 26肠麻痹 Paralytic ileus 27头痛 Headache 28偏头痛 Migraine 29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 Facial palsy(within 3 to 6 months)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Pareses following a stroke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Peripheral neuropathy 3

5、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内) Sequelae of poliomyelitis 34美尼尔氏综合症 Menieres disease 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Neurogenic bladder dys 36遗尿 Nocturnal enuresis 37肋间神经痛 Intercostal neuralgia 38颈臂综合症 Cervicobrachial syndrome 39肩凝症 Frozen shoulder 40网球肘 Tennis elbow 41坐骨神经痛 Sciatica 42腰痛 Low back pain 43关节炎 Osteoarthritis,针灸理论

6、,第一章 经络理论,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结构,功能,经脉与络脉的比较,经络学说,定义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 地位 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其与针灸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经络

7、学说的形成,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腧穴功效的总结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经络,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附属结构,脏腑,肢节,(五官九窍),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手足 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 三阴三

8、阳 三阴 厥阴少阳 衰 三阳,十二经脉的名称,1. 阴阳属性 盛衰 阴脏、内侧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阳腑、外侧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举例: 腑阳经 手循行至手 起止部位 太 前 循行路线 3. 手足循行 阴属脏,内侧 缘 手上肢 肺属肺脏 所属脏腑 足下肢 经经脉,手六经彩绘图,足六经彩绘图,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

9、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躯干部的经脉分布,十二经脉内行部分,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阴经属于脏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络于表里腑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阳经属于腑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络于表里脏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

10、胆络于肝,十二经脉循行规律,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 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脏,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11、,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阴经 图表,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衔接,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图标,奇经八脉,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命名 “奇”有异的

12、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基本概况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任脉 督脉,带脉,冲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13、奇经八脉的腧穴,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 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五络脉,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称而定名 之别 络脉 循行分布: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别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11) 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 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分 布 作 用 四肢: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 加 渗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

14、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络脉,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十五络脉,作用: 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 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通联系。 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定义:是十二经

15、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之正 经别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离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阳经经脉,阴经经别,阳经经别,阴、阳经别出于项部,阳经经别入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阳经,离,入,出,合,经别联系简图,阳经,阴经,十二经别“六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 作用: 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