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22382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段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益于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A. 诸侯推举启为帝 B. 禹直接传位于启 C. 启最终继君主位 D. 益最终被启所杀【答案】C【解析】【详解】“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与材料中“益于启位,启杀之”信息明显

2、不相符,不能认定“诸侯推举”,故A项错误;“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可得出禹当初不是直接将君位传给启的,故B项错误;“为夏后帝启”等信息说明“启最终继承了君位”,故C项正确;“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无法判断启是否直接杀益,故D项错误。2.西周时,周公死后,只有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诸弟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这体现的是()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只有正妻所生第一子方可继承王位,“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正是宗法制内涵体现,D

3、正确。A是原始社会首领继承制度。B和D属于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还是井田制内容 链接点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经济 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 文化 礼乐制度 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 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A. 加强了专制王权 B. 强化了等级秩序C. 有利于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必须尊重当地原有 的风俗习惯

4、和法令制度”“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说明分封制度下诸侯要融入到当地风俗习惯中,这一规定显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并不是专制主义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二者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4.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 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

5、C【解析】【详解】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A项错误;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5.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

7、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6.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这样,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汉武帝推动了A. 由高门政治向选贤政治的转变B. 地方人才选拔荐官体系的构建C. 系统考核中央官吏标准的制定D. 对被举荐人考试方法的类别界定【答案】A【解析】【详解】“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转变了高门政治基础,“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注重选贤,故A正确;材料虽然提到了地方向中央举荐官员,但不能说明地方人才选拔荐官

8、体系的构建,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不是考核中央官吏的标准,故C错误;材料“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提及考试方法,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联系所学汉朝的选官制度分析解答。7.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材料反映出()A. 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B. 察举制失去举荐的公平性C. 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D. 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

9、政【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可知察举制的标准遭到了破坏,故A项错误;“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可知察举制举孝廉的方式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依所学,隋唐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人才,故C项错误;依所学,魏晋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政,故D项错误。8.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各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后来,州刺史发展出远远超过原来规定的权力。到了东汉时期,刺史行使的民政、财政及军事的权力已相当强大。刺史权力的发展A. 加强了专制皇权B. 利于解决王国问题C. 削弱了中央集权D. 巩固了东汉的

10、统治【答案】C【解析】州刺史发展出远远超过原来规定的权力,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正确;刺史权力的发展主要在地方,与加强专制皇权无关,故A错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与刺史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无关,故B错误;刺史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不利于东汉的统治,故D错误。故选C。9.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

11、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C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10.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于中书省,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可知A. 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

12、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C.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D. 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政事堂几经变化,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这说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故选C;材料中三省基本架构依然存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唐宋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B;三省体制分化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排除D。11.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统治范围 B. 加强中央集权C. 密切经

13、济交流 D. 改革官吏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宋代如何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和管理,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B正确;其他选项并不是主要目的。12. 关履权著在兩宋史論中描述宋朝“状元登第,虽將兵数十万恢復幽薊,凯歌劳远,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由此可以推断:A. 科举制在宋代地位至高无上B. 宋代的武将受到压抑C. 宋代文人没有民族的安危感D. 统治者不重视对祖宗的祭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宋朝“状元登第,虽將兵数十万恢復幽薊,凯歌劳远,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的武将受到压抑,即重文轻武。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

14、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文轻武13.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A. 西周的分封B. 秦朝的郡县制C. 汉代的刺史制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D【解析】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A;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B;汉代的刺史制是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14.历史学家钱穆认为,

15、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A. 废除了宰相制度B. 官员管理规范化C. 内阁掌握决策权D. 根除了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明朝废除丞相,没有了宰相对皇权制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正确;B项不能体现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由一个皇帝的独裁专制,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联系所学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1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 秦朝的太尉B. 唐朝的中书省C. 宋朝的通判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机构只能将所接到的命令写成文字传达下去,自己是没有一点权力的,结合所学知识最符合的应该是清朝的军机处,因为其只能就是跪受笔录,上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