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181184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之教学反思2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受国培计划中的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小学张烨老师、卢沟桥第二小学李芳老师的撰写的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言意得兼的历程一文的启发,我对文中所提到的两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象颇有感触:一些课堂,教师“感悟内容情感”多,“领悟言语表达”少。一味地重视感悟理解,殊不知这一切都得驾于字词句的品味、表达方式的巧妙中才会让情感有厚积薄发之势。也有些课堂,教师在不断地灌输表达方法,或者在感悟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几条写法就了事。作者认为,这两种教学状态都不是真正的言意得兼,导致学生缺少真实的经历和体验而达不到教学总目标。当我决定以最后一头战象一课作为本

2、次精品课题研磨课时,我努力地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细细地揣摩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维度,解读了文本内容的教学架构,意识到三方面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变“盲序”阅读为“循序渐进”阶梯式教学,努力地践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不难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一个严重的通病:在课堂中,教师过分地注重课堂预设,没有很好地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学生难以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更谈不上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学生没有很好地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教师忽视了阅读水平的阶梯螺旋培养,甚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出现了“

3、盲序”阅读。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真地思考如何将这教学思想理念与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机的契合起来,此刻,我将对这篇课文进行了五点的教学思考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说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手捧一篇墨香浓郁的文章时,我们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读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复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思索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三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我们要交给学生什么;四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我们学习此文为何。五是站在教育研究的角度,想想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方向是什么?着手备好一篇课文,文本的大致分析不能丢。经过这一解释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

4、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00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结合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确定下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第一次试教时,我连作者的创作动机、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没弄清,对于嘎羧的行为学生表示费解,老师也无法

5、引导。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我开始翻阅与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有关的各种资料,哪怕只言片语: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本篇课文的原文,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了解文本内容发生的背景等等。我想要解读文本,我们只有走进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后,才能够体会教者所需,学生所需,课堂所需。在第二次试教时,课堂效果纵身一跃。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教材分析后我们遇到了一个初始难点。很多老师与学生都表示,当看到这篇2000多字的文章时,更多的一种感觉是恐惧。老师恐惧不知如何教,学生恐惧不知如何学懂。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

6、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继而辐射全文。第二方面,抓住关键词,抓关键句子,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感悟为主,采用有引,有导,有放,有收,有提升“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有的放矢的课堂中、在朗读领会的过程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

7、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三、如何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勇、忠诚、善良、怀旧有情有义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感情在文字中得到升华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重披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8、,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如指导朗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发出震耳欲聋”这一片段时,先齐读,然后指名读,并引导评价,学生也说评价得很好,指出读“欧欧”要大声,中间有破折号要延长,然后又根据评价朗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

9、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四、如何提炼写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此目标的落实能让学生恰到好处地掌握了语文能力与知识,更好地利用“工具”向“人文”过渡,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如何提炼写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成为了我教学本课的另一个重要思考点。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我善于引导学生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的学习方法联系旧知归纳本课的写法。如下教学实录所示: (出示四段话,生齐读)师:请同学们注意红体字

10、。这四段话都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生: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板书动作、神态)师:你看得真仔细。师:单元导读提示我们学习这组课文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还要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我们回忆一下本学期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李汉荣去山中访友,里面的小鸟啊、溪流啊、白云啊,全都似乎活起来了成为了他的好朋友,感情非常真挚。我们再回忆一下第三课草虫的村落,作者随着草虫经历了一次奇异的旅行。作者之所以能与把昆虫们写活,是因为他本来就喜欢它们,心中有一份厚厚的情。同样,沈石溪和村民们心中有情,所以战象更是有情有义。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情吗?生齐:有师:所以你们一定能

11、够解读战象的心灵。(板书:万物之情)师: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边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并用上这三种描写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中有情方能见万物之情。工具性表现在语文课程是认知与表情达意的工具,也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它着眼于学生的认知与再认知领域,可更好地加重战象嘎羧的精神品质,有利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最终落实。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它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四、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俗话说“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

12、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教学思想。让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年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当然,在课堂中也留下一些遗憾。如,我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够强,有时没有抓住

13、学生的闪光点,提问的面也不够广等。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故事背景的资料掌握得不足,这一环节受到的局限非常大。第一次试教时建立在熟悉文本、熟悉文本背景等的基础上进行,此环节开展得非常精彩!五、如何到达“文意得兼”的效果?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前提,所以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凸显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互相融合,才能真正文意得兼。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教师的引导缺乏发散性,束缚了学生。第一次的试教我关注得更多的是课堂的预设,所以课堂曾枯燥无味气氛,学生无所得。第二次试教,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发思后,我关注学生的生成多一点,把”忽视学生的思维”的这一缺点尽力地扭转过来。日后,我将会更努力地研究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