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花鸟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0208 上传时间:2017-05-10 格式:PPTX 页数:92 大小:46.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花鸟画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第三章 花鸟画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三章 花鸟画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三章 花鸟画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三章 花鸟画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花鸟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花鸟画(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花鸟画 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不仅成为中国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了工笔和写意两大技法体系。 第一节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两大主要绘画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工笔花鸟画在工笔画中不仅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场中建立起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它所体现出的 中国绘画语言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线 以线作为语言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也是工笔花鸟画的主体构成之一,也是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和骨架。 工笔花鸟画的以线造型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重在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关系,并通过这些表象去表现物象的

2、本质特征,就是通常所说的 “ 以线立骨 ” 二、色彩 工笔花鸟画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谢赫的“ 六法 ” 的 “ 随类赋彩 ” 和南朝的宗炳 “ 以色貌色 ” ,概括了传统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 妙超自然的色彩运用是工笔花鸟画也是中国画一大特点。这种用色方法使工笔花鸟画的用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画家的艺术创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自由驰骋的天空。 色调的和谐也是工笔 花鸟画 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比是绘画的基本的表现语言,工笔画鸟的色彩也不例外(色相,色度、色性的对比)。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在注重色调的谐调性与对比的同时,更注重色块本身的色彩变化。 三、装饰性 工笔花鸟画在艺术创作中,以自然生活物象为依据

3、,但不局限与生活物象形体与色彩的真实,而是按照意象思维的原则,强调主题的需要。按照艺术美的法则,对生活物象加以概括、夸张、省略、变形、将自然物象的无规律变成程式化的有条有序。 工笔花鸟画相对平面的空间创造与构图形式和注重结构、以线造型的平面造型手段,是其具有装饰性的首要因素。 色彩、细节刻画、题款钤印也都具有装饰的因素。 工笔画的线、色彩、装饰性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构成了他的风格,同时也体现画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品位。 第二节 工笔花鸟画的技法程式 一、白描法 二、工笔重彩法 三、工笔淡彩法 四、 没骨法 一、白描法 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

4、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白描画法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白描画水仙图洋溢着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 维膜演教图 恽寿平的白描画水仙图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除“白画”之外,我国古代也有人把白描画法称为“线描”。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

5、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

6、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十、 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

7、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分类 游丝描类 一是游丝描类。它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它的代表作者是顾恺之。 柳叶描类 二是柳叶描类,它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多在线条的中段。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它的代表作者是吴道子。 减笔描

8、类 三是减笔描类,它的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梁楷最喜用此法。 顾恺之列女传图 /列女仁智图 唐代吴道子国画白描人物送子天王图 /释迦降生图 二、工笔重彩法 1、双钩:工笔画中,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双勾设色是最为明显的画种特征。 “ 双勾 ” 就是物体的体现是靠 “ 线条勾勒 ” 而出的意思(原为书法术语:法书上石 ,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 “ 双钩 ” )。 如本图所示竹叶即为双钩描绘。不管是竹叶还是竹竿,都是沿着外缘勾线塑造形体而成。 平涂 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称为平

9、涂。工笔画的基础技巧之一。 如本图所示竹子的正叶即为平涂淡翠绿色,反叶是平涂淡汁绿色。基本没有任何浓淡变化,色彩也不能超出物体的轮廓墨线以外。色块要求匀净整齐。 3、统染: 在 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目前就是用淡花青进行了统染,主要就是根部往尖部大面积统染,根部的主筋附近没有留水线,统染其实就是一种大范围色调的渲染。 4、分染: 工笔画 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清水,色笔在纸上着色以后,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为了和统染有所区别,我们通常

10、将小面积、局部的、较为细致刻划的渲染称为分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部分进行了分染,这一步已经留出左右的水线,每片竹叶的色彩都互相不混淆,画面慢慢的就细致起来了。 5、提染: 分染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的根部局部加深,底层竹叶用墨青色小面积浓色加重,就是提染的画法。 6、罩染: 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最后表层的翠绿大面积平涂,到达叶尖部分以后,淡淡染开,就是罩染的处理手法。 7、醒染: 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如本图所示竹叶在罩染翠绿以后,底层叶面

11、暗处略微发闷,此时可用中墨略略提染最暗处,引出底层的墨青色,此步骤就是醒染。 8、烘染: 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如本图所示竹叶的周围用淡绿色大面积烘染,让物体不会显得过于孤立,增强物体和背景的联系。也可称之为 “ 衬染 ”或者 “ 托染 ” 。 9、复勒: 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 如本图所示竹叶的反叶和枝梗部分用淡胭脂再次勾勒,透出淡淡的红晕,线条部分也会显得滋润许多,即为复勒的功效。而正叶中间短主筋的浓胭脂提勒,则起到提神的作用。 10、水线: 工笔画 常用手法之一。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

12、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如本图所示牡丹叶片上紧贴主筋的那条亮的色带就是水线,描绘适宜能带来很好的装饰美感并能增加叶片的厚重感。 11、渍染: 一种见笔触的湿染法,色笔较干,略带皴擦,然后用水笔趁湿点染,破开原有的色彩,常见于破碎叶片边缘的处理。 如本图所示临宋画枯树八哥图的叶片边缘因为破碎,采用渍染法的手法来处理就较为合适。 12、斡染 水笔在色块的四周旋转,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尤其是反瓣根部的着色也时常会采用此法。 如本图所示最上

13、层的几片牡丹反瓣的曙红色就是集中在花瓣中间,由中间往四周逐渐淡去,就是采用了斡染的笔法。 13、点染: 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如本图所示的坡地和杂草即为点染法所绘。此法妙在生动自然,带有一定的写意笔法在其内,能让画面显得活泼不呆板。 14、接染: 用两支或两支以上的笔蘸不同的颜色画出物体不同的深浅色相,然后用水笔或者另外的色笔趁湿润的时候将颜色接染融合在一起。常见于没骨画法或者背景上比较虚一些物体的处理。 如本图所示的远景荷叶即用淡褐色和花青以及墨绿色接染而成。此法如运用适宜,画面湿润自然,气韵生动。 15

14、、立粉法: 点 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加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将滴欲滴的感觉最合适),同时竖立笔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 1毫米左右,等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如本图所示梅花的花蕊即为立粉法为之,花蕊的体积感和视觉效果都很好。而仅仅单纯用普通粉黄色平平的点一下是无法显示这种效果的。 16、冲彩法: 现代 工笔常用肌理手法。在熟宣上先涂上某种颜色,在底色还没有干的时候趁湿润冲入别的色彩或清水或胶矾等。利用水和色的交融,产生一种斑驳无序的自然肌理美感。绘制老干、坡石等处常用。 “ 撞粉法 ” 、 “ 洒盐法 ” 所运用的原理皆和冲彩法类似。 如本图所示老干部分,就是先平涂赭石,在色彩未干时冲入四绿、重墨、头青等色,再滴入清水,这种色彩斑斓的效果就是冲彩手法所致。 17、丝毛法: 工笔禽鸟羽毛处理常用手法。用长锋勾线蘸墨或色或白粉等依照鸟类的羽毛走向逐根一笔一笔的画出。此法严谨细腻,真实自然,是工笔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