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005016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伊宁市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卷面分值:100 分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题,共60分1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

2、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3史记记曰:“襄公(?前637年)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全唐文则说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A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治国B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C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D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

3、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5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这说明在周代A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B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C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D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6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皇位世袭B天命神授C皇权至上D以法治国7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

4、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8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9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 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B多

5、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10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A反映皇帝独尊B加强思想控制C突显皇权至上D确立官僚政治12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

6、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B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C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D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13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C为度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14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提高了

7、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15表1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表1汉高祖(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书227120北史763隋书2119317宋史16114金史751明史11618合计844456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16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8、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17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 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B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D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18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

9、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19“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材料说明当时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20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

10、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延机构外延化21明朝(1386164)曾经历过两次非正常的皇权更替,一次是靖难之役,一次是夺门之变,大批大臣被卷入其中。这反映了明朝A皇权更替充斥着血雨腥风B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官僚政治体制运行机制成熟D专制制度日益走向黑暗22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解决废除丞相

11、制度所带来的弊端23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24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A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B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C具有历史局限性D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25南京

12、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26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7“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

13、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2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问,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29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

14、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30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字、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段材料的主旨是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B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D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31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资政新篇A首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确保民众参政议政的自由C强调对官员加强舆论监督D引进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32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