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69917659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福建省福州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题(有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二历史试题(完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页脚1、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表格中。)1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2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了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

2、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4.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5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A程颐 B王阳明 C

3、黄宗羲 D李贽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重视教育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7.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8.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

4、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9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10.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

5、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C宋词和元曲 D话本和小说11下列近代重要的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资政新编 海国图志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孔子改制考 A B C D12.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 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 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 13.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

6、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民主政治的重要性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14.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15近代某位学者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问题时,“一点一滴”进化式的改造社会。他反

7、对盲目的行动主义和漫无目的的革命,而建议自发的逐步的改造,以推动社会进步。此学者应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蔡元培16“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为此毛泽东提出了()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两类矛盾学说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17. 1905年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孙中山的此观点体现了 () A. 开放的民族意识 B. 狭隘的民族国家观念 C

8、. 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D. 执着的民主共和精神18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初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 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9.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知识即美德”。这种差异反映出()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

9、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20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经典的名言,如“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性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些名言共同体现了他的思想主张是()A美德即知识 B认识你自己 C追求真理 理性思考 D批判神灵 挑战权威21.“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状态或半睡眠状态。”这段话所揭示的实质是( ) A中世纪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 B宗教思想对人们意识形态的统治 C科学技术的落后 D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失落22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这样一段

10、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否定教会的作用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C宣扬等级观念 D宣扬了民主自由的思想2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请伏尔泰做客,自称是“启蒙运动的朋友”,并推行“开明君主制”,这说明( ) A受启蒙思想影响,有革新政治举动 B是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开端 C企图分化瓦解启蒙运动 D标榜伪装,是封建专制的遮羞24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

11、的复兴者。”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D康德25.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较,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对天主教会发起了摧毁性的冲击 B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以理性主义思想来观察社会现状 D号召广大民众投身资产阶级革命26. “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A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B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C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为原子能利用提供科学基础27.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瓦

12、特改良蒸汽机示意图的是()A农政全书 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 D各国律例28. 当今世界不分国家、不分地区,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公民。“地球村”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最重要条件是()A原子能工业的兴起 B遗传工程的发展C因特网的发展 D航天事业的发展29. 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所述的现实最有可能导致下列哪一作品产生() A巴黎圣母院 B安娜卡列尼娜 C老人与海 D母亲30. 艺术是时代精神和风俗的一定反映。关于下列四幅画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国文人画富春山居图A. 中国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抨击了俄国的落后和残酷,是标准的现实主义绘画C. 梵高的向日葵体现了绘画进行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