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9713785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学位课程现代德育论(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1/14,1,第七章 近现代语文教育 (18401949),第一节 语文课程名称 第二节 语文教育目标 第三节 语文教学内容 第四节 语文教学方法 第五节 语文考试评价 第六节 语文教育思想,2019/1/14,2,概述,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而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在教育目标上,从以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灌输封建伦理思想为主发展为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从以学习文言文为主发展为文言文、白话文并重,再到以学习白话文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从以读文作文的训练为主发展为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在语文考试评价上,从以考查对儒家经典的记诵情

2、况为主发展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考查。这是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转型的基本历史轨迹。,2019/1/14,3,第一节 语文课程名称,一、“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设科期(19041912) “语文”单独设科,当得益于“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致力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和教育制度的洋务派、维新派等人士,几乎都强调“中体西用”的思想原则。在“中体,2019/1/14,4,西用”思想指导下,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制订的 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正规学制,史

3、称“癸卯学制”。 课程设置:初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两门课程。高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中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 “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已经具备了以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教学为主体的语文学科的特征,拉开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的序幕。从此,语文教育走向独立化的学科发展之路。 “但是,这种独立过程又是艰难的,它既受到封建性,2019/1/14,5,学制的制约,又受到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语文教育的独立化是极不彻底的。”(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第77页)从“读经讲经”一科的设置中即可看出。 二、“国文”设科期(19121920) 早在辛亥

4、革命以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学”所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1912年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以及“壬子”学制的补充和修订文件,逐步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制系统,即“壬子 癸丑,2019/1/14,6,学制”。该学制相关文件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之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三、“国语”、“国文”科并设期(19201949)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兹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小学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

5、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月又发布通告“国民学校国文科改为国语科”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局面: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2019/1/14,7,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1923年的课程纲要中曾将初级中学的语文课称作“国语”,后仍称作“国文”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教学上更接近于学生的语言实际,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变革。黎锦熙在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一文中引用胡适的话说:“这个命令是几十年来第一件大事。它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计算。但我们可以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2019/1/14,8,第二节 语文教育目标,一、190

6、4年“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科教育目标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中国文字”教育目标, “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要需。”,2019/1/14,9,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规定“中国文学”的教育目标,“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 可见,语文独立设科之初,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读书、作文、识字以达到通晓中国古文字以应付实际需要的实用目的,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已初露端倪。 二、1912年“国文”科教育目标 1912年中学校令实施规则指出:“国文要旨

7、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徳。”,2019/1/14,10,该目标把“通解普通语言文字”和“能自由发表思想”作为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读写兼顾,突破了传统的读文科只是为了作文的圈子;把“文”(语言教育)放在首位,把“高深文字”(文学教育)作为语言教育的高级阶段,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解”)和运用(“自由发表思想”)。在文道关系上开始以文为主;鼓励让学生“自由发表思想” ,在原则上摈弃了“文以贯道”、“代圣贤立言”的思想。 三、1923年及以后的“国语”、“国文”科教育目标,2019/1/14,11,1、1923年课程纲要规定初中国语教学目

8、标: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高中国语教学目标: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 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与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的目标相比,确实有明显的进步。 一是白话文在中学尤其是初中的读写训练中有相当突出的地位,这为学生“自由发表思想” 、“引起文学的兴趣”提供了保证。二是既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强调了“文,2019/1/14,12,法”的重要性;三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等。 2、1929年初中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目标有三项: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流畅的叙说事理及表达情

9、意的技能;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 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高中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目标有三项: 继续养成学生运用语体文正确周密隽妙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并依学生的资性及兴趣,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读解古书的能力; 继,2019/1/14,13,续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1929年标准比1923年纲要有所发展。一是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都把运用语体文叙事说理、表达情意作为国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对文言文作文能力不作统一要求。二是把语言(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列为中学国文课程目标,把口语练习(演说和辩论)作为习作的重要内容,听说教学开始进入中学

10、语文教学。三是把阅读的范围从古书扩大到一般书报,更加注意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从养成“能力”到养成“习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3、1932年课程标准把“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2019/1/14,14,上,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目的”列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这一倾向在1936年国文课程标准中又有所增强。这一方面是面对外敌入侵而加强对青少年爱国家爱民族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在教材内容中加大文言文的比重。 “了解固有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目标的提出有积极的一面, 但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不当的。 4、20世纪40年代初

11、,陕甘宁边区制订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规定国文教育目标:“提高学生对大众语文和新社会一般应用文字的读,2019/1/14,15,写能力,掌握其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获得科学的读、写、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写、说的习惯这是本科教学的基本目的。同时,适当地配合各项课程,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增进其他各种知识。” 目标特点:第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大众语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第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能力,强调了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价值;第三,强调语文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同其他各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第四,克服了以往过于偏重文艺教学的特点。,2019/1/14,16,第三节 语文教育

12、内容,一、从语文课程设置看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 1、独立设科之初,语文学习内容仍是文言文 奏定中等学堂章程“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为:一曰文义;二曰文法;三曰作文;次讲中国古今文章流别、文风盛衰之要略,及文章于政事身世关系处。此外,还要作习字练习。 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中学“国文”科教学内容为:“国文首宜授以近世之文,渐及于近,2019/1/14,17,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该规定与1904年的安排相比,增加了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两个学目,习字训练中减去小篆,增加草书,开始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逐渐倾向于实用。 2、1920年国语科成

13、立以后,白话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但中学语文教学是兼教文言文还是专教白话文,有分歧。 当时主要有四方面的观点:一、读书作文两方面,都专教文言文。二、读书作文两方面,都 是国语文文言文兼教。三、读书一方面,国语,2019/1/14,18,文文言文兼教;作文一方面专教国语文。四、读书作文两方面,都专教国语文。 多数人认为,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要继承这些民族文化的精粹,就必须学习文言文,养成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夏丏尊说:“兼教文言文的目的有二:一是适应现代生活,二是养成读书能力。”朱自清认为文言文有“时代的价值”,“阅读些文言,于了解别人文字与自己作文都有帮助。” (中等

14、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但是,时人大都主张,文言文的学习不同于白话文的学习,它只有阅读的任务,没有写作的,2019/1/14,19,任务,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限于白话文就足够了。 1923年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阅读教学要求白话文言兼教,写作教学专教白话文。写作要求是“语体文言并重”。 3、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小学设国语科;中学设国文科。国语科的教学内容为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初中国文科教学内容为阅读(精读、略读)、习作;高中普通科国文教学内容为阅读(精读、略读)、文法和修辞、作文练习。 暂行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之规定与1923年相比有值得肯定之处:,2019/1/14,2

15、0,其一,在肯定初中、高中白话文和文言文兼教的情况下,初中阶段白话文的比例进一步加大。规定初中各学年白文的比例第次为7:3,6:4,5:5。 其二,初中明确了五大文体的教学程序,即一年级偏重记叙文和抒情文,二年级偏重说明文和抒情文,三年级偏重议论文和应用文。 其三,作文方法不但要求初中继续提倡作白话文和文言文,高中也主张写白话文(包括白话文学作品的试作),自此,高中学生不作白话文的旧例被彻底抛弃。 其四,语文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下来,主要包括,2019/1/14,21,听说、阅读、写作、习字以及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 以后的课程标准都是在此基础上稳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语文教

16、科书的发展 语文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物质承担者,理应成为重点考察的对象。演进历程: 语文单独设科之初,新式教科书的编纂大都限于小学。1906年1908年清政府曾编纂过一套小学国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这是清朝末年唯一一套由政府编制的教科书。,2019/1/14,22,中学仍沿袭旧制,采用各种现成的选本。直到1908年,商务印书馆编译馆才正式编印出版中学国文教科书。此后,人们在教材编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先后有一百多套语文教科书问世。现代语文教科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旧制文选改良期 传统教材都大是文选型读物,选文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或按时代先后编排,或按体裁类别编排,或二者兼顾穿插编排。以现代教材观来考察,他们只是教材的范文系统,至多是兼有少量助读材料而已。早期的教科书在内容和体制,2019/1/14,23,上基本上是沿用旧式文选型的格局,只是根据教学要求略作改良而已。 典型教科书: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纾编中学国文读本和吴曾祺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