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9690324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精校Word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 人体成熟红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A. 细胞内液 B. 血浆 C. 淋巴 D. 组织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来源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解:人体成熟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体成熟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故选:B考点:内环境的组成2.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身体产热的主要的部位和产热方式分别是A. 骨骼肌,有氧呼吸 B. 骨骼肌,无氧呼吸C. 内脏器官,有氧呼吸 D. 内脏器官

2、,无氧呼吸【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的体温调节,要求考生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知道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和产热方式。人体安静安静状态下身体产热的主要的部位是内脏器官,运动状态下身体产热的主要的部位是骨骼肌;不管是安静状态还是运动状态,机体产热的主要方式都是有氧呼吸,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3. 给正常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 C. 生理盐水 D. 葡萄糖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要求考生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掌握胰岛素的功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

3、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故给正常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的血糖含量明显降低而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复苏可适量注射葡萄糖液,以恢复其血糖正常水平,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4.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A. 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 B. 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C. 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D. 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明确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和精液等传播,艾滋病毒

4、感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明显减弱,因此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A符合题意;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或与艾滋病患者或携带者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均会传染艾滋病,BCD不符合题意。5. 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甲同学持有2张“糖卡”,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丙同学持有4张“糖卡”。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A. 甲同学 B. 乙同学C. 丙同学 D. 甲同学和丙同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由于乙同学保管的是“胰高血糖素卡”

5、和“胰岛素卡”,所以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乙同学;选B。考点:血糖调节模型6. 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是A. W区 B. S区 C. H区 D. V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言语区及其功能,要求考生明确人类的言语区及其功能,能利用这些言语区的功能判断相应区域受损后的症状。人类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包括W区、V区、S区和H区,其中W区损伤不能写字,A不符合题意;S区损伤不能讲话,B不符合题意;H区损伤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C符合题意;V区损伤不能看懂文字,D不符合题意。7. 某小组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

6、中,属于本实验需要的是A. 琼脂块 B. 双缩脲试剂 C. 放大镜 D. 显微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实验,要求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正确使用相应仪器并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需先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每隔一定时间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统计计数室中的酵母菌数量,以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统计计数室中的酵母菌数量时,必需使用血球计数板和显微镜,所以D符合题意;琼脂块常用于作为介质探究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或作为凝固剂配制固体培养基,A不符合题意;

7、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B不符合题意;放大镜放大倍数明显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小,常用于观察统计土壤小动物,C不符合题意。8. 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A. 玉米和杂草 B. 狼和羊C. 青蛙和昆虫 D.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玉米和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和养料,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B、狼和羊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C、青蛙和昆虫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养料,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D错误故选:A9.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从黄花蒿中成功分离提取了抗疟药物

8、青蒿素。黄花蒿的药用意义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具有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生态价值【答案】A【解析】科学家屠呦呦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愈伤组织中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可以用于治疗疟疾,该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选A。10. 将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醒人们要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 使用含磷洗涤剂 B. 使用一次性塑料袋C. 选用大排量汽车 D.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掌握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知道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使用含磷洗涤剂会增加水体中的P元素含量,

9、容易引起水华或赤潮,不利用保护环境,A错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后,废弃的塑料袋在土壤中难以被降解,会引起环境污染,B错误;选用大排量汽车,排放的尾气会污染空气,C错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D正确。11. 某人的手被图钉扎到,随即产生了缩手反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效应器是肌肉B. 该反射弧包含三个神经元C. 刺激M点后肌肉收缩,属于反射活动D. 刺激感受器后,将在脊髓处产生感觉【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缩手反射,要求考生掌握反射弧的组成,知道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组成及兴奋传导过程。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

10、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是效应器,A错误;该反射弧包含三个神经元,形成两个突触,这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分别位于脊神经节、脊髓灰质后角、脊髓灰质前角,B正确;图中M点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M点后肌肉收缩,感受器没有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C错误;刺激感受器后,将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D错误。【点睛】方法技巧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感觉(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外,构成神经节,因此在传入神经上都有神经节;而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

11、脑和脊髓中,构成灰质。(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为,则兴奋传递方向为轴突末梢胞体或树突,图示中与“”(轴突末梢)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胞体)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12. 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静

12、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13. 如下图所示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当在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图所示实验可以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B. 电流表可以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由于Na+外流引起的C. P点处的K+浓度膜外高于膜内D. 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

1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指针的偏转方向,经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当在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P点Na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与邻近区域形成局部电流,此时P点处的K+浓度膜内高于膜外,C错误;当兴奋传到灵敏电表的左侧电极时,左侧电极处形成动作电位(内正外负),此时右侧电极仍处于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故两电极间形成电流,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离开左侧电极但还没有传到右侧电极时,左右两电极指针出均处于静息状态,两电极间电位差为0,电流表指针回到中间位置;当兴奋传到右侧电极处时,右侧电极处形成动作电位(内正外负),此时

14、左侧电极仍处于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故两电极间形成电流,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离开右侧电极处继续向右传导时,左右两电极指针出均处于静息状态,两电极间电位差为0,电流表指针回到中间位置,因此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从上述分析可知,该实验仅能证明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由左向右传导,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A错误;根据题意,灵敏电表的指针均是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电流表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两电极间的电位差引起的,既有Na+的内流也有K+的外流,B错误。【点睛】解题方法点拨:(1)指针偏转原理: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后面为该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

15、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2)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判断: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c点。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a点和图2中的b点。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图2中的c点。14.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导致A.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B.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要求考生理解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材料,分析、推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题意,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递质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阻止该递质的分解,则该神经递质可持续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综上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