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967426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等生态问题-2019二轮地理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精校解析Word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专题 湿地等生态问题【知识精析】一、湿地1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类因素类型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使

2、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2湿地的成因分析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现举例如下所示:(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

3、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4湿地的生态效益5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二、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4、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三、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关

5、联分析如下: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

6、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

7、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五、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

8、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2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

9、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

10、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5)加

11、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高考例析】(2018课标卷II)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 ms6254.4洪峰流量1 750m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

12、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历时长 强度大 下渗少 植被截流少 A BC D(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而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第(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

13、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说明其降水强度大,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则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对;注意题干表明是当年7月的当月的6次降水,所以在同一地区时间跨度较小的情况下,该地区植被变化幅度不大,则植被对径流的拦截作用每次降水基本都相同,错,B选项正确。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

14、的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答案】(1)B (2) B (3)D【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7.课标卷II)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1.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2.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3.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1D 注意理解刀耕火种,先放火烧荒直接目的是为了在没有植被的土地上播种,就容易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