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642682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的主要理论》ppt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心理学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解释心理机制的观点或学说,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很有实际意义,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这就告诉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并有待于不断创新。 这里,主要讲授行为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 一、有关概念 1.行为(behavior):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无限扩大了行为的概念,他们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作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为,不仅指一切遗传与习得的所谓外显行为,

2、还包括一切遗传与习得的内隐行为。后者指内脏活动和思维活动。 2.学习(Learning):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的过程。 3.行为学习理论(Learning thearies of behavior):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 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二、行为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 (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五)米勒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华生(J.B.Wa

3、tson)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 年他发表的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文章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志。 1.华生反对以人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认为内心深处的主观体验、意识,甚至脑的活动都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 2.心理学的主题是“可观察的行为”,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3.提出刺激反应(S-R)公式,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测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4.放弃内省法,大力提倡客观法,即条件反射方法。 5. 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和教育万能论者。

4、,(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ory) 由巴甫洛夫(Ivan Pavlov)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1.巴甫洛夫进行狗的消化过程研究的意外发现,观察到学习可以来自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刺激。 2.创造了严格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 3.实验表明,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一种反应,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条件反射是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与环境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4.人类天生具有非条件刺激(UCS)-非条件反应(UCR)联结;学习的产生是因为经典条件作用创造了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联结。,条件作用过程 1.强化(reinforc

5、ement):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过程,即非条件刺激(UCS)的作用过程。 2.习得(acquisition):即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3.消退(extinction):如果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此现象称为消退。 4.泛化(generalization):某些与UCS相近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CR)的效果。 5.辨别(discrimination):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条件刺激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过程。个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程(既不过度选择,又不过度反应)

6、6.相倚:为了使经典条件作用能够发生,除了CS与UCS在时间上相接近外,CS还必须可靠地预期UCS的出现。(Robert Rescorla,1966) 7.信息性:如果存在着多种刺激,刺激越强,与其他刺激越明显,越容易被注意到,CR形成的越快。对UCS的先前经验而使被试用第一个CS来降低第二个CS的信息性的能力,称为阻断(blocking)。(Leon Kamin,1969),(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 1898年桑代克(E.L.Thorndike)以猫做实验。他把一只猫关在笼子里, 笼外放置食物,猫不断尝试弄开笼子的活门。起初猫出现“尝试与错误”性行为,乱抓、爬、咬、后来偶然打开门闩,取得食物

7、。如此重复数次,错误动作减少,最后可直接把门打开。 按照桑代克的分析,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S-R联结浓密学习是随着通过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逐渐产生的。 桑代克据此提出“效果律”(law of effect)的学习法则:行为得到奖励, 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弱。,(四)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reflex )是美国心理家斯金纳发现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学习方式。斯金纳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理论

8、出发,更系统地研究了行为规律以及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果又可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er)。 斯金纳以“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953)。老鼠逐渐学会了主动按压杠杆取食的行为。按压杠杆的行为可因停止供应食物而逐渐消退。这一过程是学会一种操作的过程,因而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这里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工具操作的学习,故又称工具操作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之处在于:操

9、作条件反射事先没有诱发刺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 进一步研究表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在复杂的行为中往往并有两种反身模式。,强化相倚 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1.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 强化物(reinforcer ):即与行为相倚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阳性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这一事件被称为

10、阳性强化(正强化)。 阴性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这一事件被称为阴性强化(负强化)。 2.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 惩罚物(punisher):指的是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着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在反应之后增加惩罚物。 阳性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 阴性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体罚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被母亲打屁股的孩子比那些没挨过打的

11、孩子在课堂上更多地出现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最强的是那些曾被母亲用暴力用拳、掌,或借助外物痛打惩罚过的儿童。,辨别性刺激与泛化 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都去改变某一行为的概率。相反,你可能只想改变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概率。例如,你想强化小孩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坐着的行为,却不想改变他们在课间喧哗的行为。通过强化和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i) 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有机体知道,当一些刺激而不是另一些刺激出现时,他们的行为很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某一特定的影响。 斯金纳将辨别性刺激-行为-结果这一序列称为三相相倚(three-term conti

12、ngency)并相信它能解释大多数人类行为。 有机体也会将反应泛化到类似于辨别性刺激的其他刺激中。一旦某一反应在一种辨别性刺激出现时被强化,相似的刺激也能成为同一反应的辨别性刺激,(五)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又一种类型。1967年,心理学家米勒(N.E.Miller)进行了内脏学习试验,他在用箭毒排除任何随意肌反应的条件下,以刺激脑的“愉快中枢”奖赏的办法,使动物的心率和肠收缩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当肠收缩时给予奖励,肠收缩活动就增加,心率仍维持不变;当心率快时给奖赏,快心率就增加,慢心率减少,而肠活动保持不变。米勒还训练动物成功地控制血压及其它内脏平滑肌运动和腺体分泌

13、。实验证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作中介,内脏活动也可形成工具条件反射。以后其他人的研究者进一步证明,借助表象、想象也能使人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证明,心身症状也是可以习得的,人的各种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内脏学习获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反馈技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把人体各种生理变化信息转变成视听信号,被治疗者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控制内脏反应之目的。,(六)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社拉(A.Bandura)等人曾在60 年代设计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 社会学

14、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不能用传统的学习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获得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不都得到强化。班杜拉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传统的学习理论)和依靠间接经验的学习(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后进行模仿学习学会的。 班杜拉认为,如果给那些有行为问题的人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下列特点: 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强调观察学习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强调自我调节过程,不仅强调外部事件,也强调内部

15、事件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增强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第二节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一、概述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三、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一、概述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1.民族的影响 2.职业活动从实验室(1881)到全科医院医生(1882) 3.法国进修1885,萨尔拍屈里哀医院,Charcot 4.开业行医1886,与Breuer合作,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二)性心理学说 (三)人格学说 (四)释梦学说 (五)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 (六)心理疾病的心理病课学说 (七)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一)潜意识学说 1.意识(conscious):有

16、目的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潜伏的无意识” 3.潜意识(unconscious):“深层的无意识” 、“动力的无意识”、“被压抑的无意识” 定义 内容 核心 如何知道,(二)人格结构学说 1.二部人格结构学说(精神划区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2.三部人格结构学说(1923自我与伊德) (1)本我(id):各种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principle of pleasure);初级思维方式(primary thinking process) (2)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现实原则(principle of reality);次级思维方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3)超我(superego):道德化了的自我;至善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 3.三者之间的关系 (1)健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