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591932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政治《专家老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专题1专家视线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 回顾与反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课堂教学改革50年:回顾与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天宝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学习苏联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知识分子问题,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在教学活动的目的方面,我国基本上是沿着“偏重双基培养智力和能力强调非智力因素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条轨迹发展前进的。 一、偏重双基建国初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全面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2、想,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建设我国的教学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教学活动的目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其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 华中师范学院等编写: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114页。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提出的,特别强调了“双基”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教学活动的阶级性和教育性,从而与西方国家的教学目的划清了界限。这一时期,在这种以“偏重双基”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目的观

3、的指导下,我国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是,仅仅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教师而不重学生。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学生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教师常以批评、训斥、禁止、惩罚作为教育手段,师生关系不平等,常常发生不信赖、不尊重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之事。 第二,重管教而不重自觉。不注重从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往往认为对学生管得愈严愈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和能力。 第

4、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上强求一律,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独特性,造成教学活动单调、枯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第四,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在教学活动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学生就懂得越多,致使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培养智力和能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在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先后提出了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差不多以席卷世界之势在教育界传播开来。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思考: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种教育思潮及其对于我国

5、教学实践的影响呢?怎么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正确对待它对教学实践的意义呢?我们是抱住以往的理论不放,还是根据实践的发展重新考虑自己的教学理论呢?于是,教学理论界展开了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的大讨论。通过这次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提出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人类知识量剧增、更新周期缩短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传授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更不应当是教学活动的惟一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为此,必须要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的转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上。因此,教学活动的目的应当是“加强基础、发展智

6、力、培养能力”。以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目的观确立以后,人们在教学实践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实验主张,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时期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 杭州大学教育系张定璋主持的“三自能力教育实验”、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又称“八字”教学法)、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以及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实验”、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实验”等等。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这些教学改革实验与以往的教学活动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基本观点和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

7、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这是对“先讲后练”“只讲不练”的传统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的结果。例如,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强调“启读练知结”,课堂教学六步法注重“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提倡“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尝试教学法则强调“尝试自学练习讨论讲解”等。这些教学改革实验,有的是把学生的自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的则是把自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从而把学生的自学活动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现了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

8、能力。 第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坚持“学生自定步调,教师异步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而不必“齐步走”,但同时又不主张完全的“个别教学”,除个别学生(包括优秀生和差生)允许完全自定步调外,绝大部分学生则必须阶段性地集中学习,接受教师的统一指导。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以两种方式进行指导:一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一种是针对一些共同问题即某一类或全班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三、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上面提及的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讨论的中后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能不能保证他一定学习得好

9、,一定能够成才呢?例如,刘佛年先生曾经指出:“智力是认识世界的活动,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一个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呢?他总有个动力吧,总有一个原因、一个需要驱使他去认识世界,去追求知识吧。所以,这就牵涉到需要这类问题除了智力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情感的问题、意志的问题。” 刘佛年:有关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些问题,教育研究1981年第3期。1983年,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燕国材: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光明日报1983年2月11日。在这一时期,关于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我国心理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表明,非智力因素与学生

10、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其研究结果如下。 无论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都有影响,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 ,其作用有大有小,并且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着“动态趋向”现象。 只要是属于智力正常范围,无论是什么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相关。特别是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优秀青年或学习优秀者,其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意志顽强,有好胜心,勤奋刻苦,学习兴趣浓厚,善于独立思维,情绪稳定;学习落后者的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缺乏坚韧的意志,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不够自觉,

11、情绪波动大,缺乏明确持续的学习动机。 非智力因素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大多数年级在.之间,其中初中学生为,高中生为之间。动机、兴趣、性格等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级的表现基本一致,即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意志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参见柴勇敏:我国“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实证研究综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2期;燕国材:论教学过程的本质,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逐步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两者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既有智力因素影响非智力

12、因素的一面,也有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因素的一面;智力活动之中渗透着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又渗透着智力活动。也就是说,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任务,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育智)的功能,或者仅仅强调陶冶情操(怡情)的功能,都是片面的。因此,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也要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以学为乐”。这样,我国教学活动的目的就进一步发展为“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强调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活动目的观的指导下,这一时期我国的教学改革实验针对以往教学活动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的弊端,从学生的情感领域入手,倡导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

13、学习情境、友爱融洽的活动情境和民主平等的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力图实现认知侧面上的“会学”与情感侧面上的“乐学”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既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又能促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的有效途径。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有情境教学、兴趣教学、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 四、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把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迫切要求教学活动应当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同时,在世纪交替之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14、力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我国进入了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来说,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人伦道统制,把人牢牢地系在了血缘纽带之中,扼杀了人的个性;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又使人屈从于自然的支配,造成我国国民普遍缺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性。建国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少数人拍板决策、多数人照办服从”的体制,企

15、业和个人只需要对发出行政指令的上级负责,而不需要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不必关心流通和分配,致使一部分人养成了一切行动听从指令,只会被动执行、不思开拓进取的依赖习性,造成个人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新的革命。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制度建设、体制建设、组织建设和人的建设等,而人的建设则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程。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人来建设、运作和发挥作用的。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必将引起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其中人的变化将是最根本的变化。人的变化包括很多内容和方面,而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来说,核心问题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个人,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当前最为需要但又较为缺乏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它的核心是利用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通过自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运行的最基本的社会前提是市场经济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不再是政府,配置方式也不再是按行政计划来硬性分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