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55590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原生质体: 1953年首次用巨大芽孢杆菌制备成功 1955年发现再生方法,微生物原生质体的特点: 对渗透压特别敏感 对诱变剂的诱变效应更敏感 失去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不受感受态的影响,第一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一、原生质体再生育种 二、 诱变育种 三、 转化育种 四、 融合育种 五、其他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一、原生质体再生育种 : 微生物制备原生质体后直接再生, 从再生菌落中分离筛选变异株, 最终得到优良性状提高的正变菌株,原生质体再生育种正变率高于常规育种? 制备和再生过程中相关因素 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改变 一般选用对数期细胞制备原生质体 不需要加遗传标记,第一节

2、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一、原生质体再生育种,出发菌株选择,菌种活化和预培养,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再生,高产菌株分离,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微生物制备原生质体后诱变处理,分离到再生培养基中再生,从再生菌落中分离筛选高产正变菌株,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操作:物理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 特点:操作繁琐、技术要求高 再生时间长、容易染菌 P223 扩展青霉PF-868原生质体诱变,第一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三、原生质体转化育种 何种形式DNA转化率高? 质粒,第一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五、其他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 脂质体转移 原生质体转染等,第二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通过

3、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 聚乙二醇诱导 电场 诱导,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优点? 1、大幅度提高亲本间重组频率 2、扩大重组的亲本范围 3、集中双亲本优良性状机会更大,第二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 育种程序(见图9.2),14,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一般步骤,融合亲本的选择与标记; 原生质体的制备; 原生质体的融合; 原生质体的再生; 融合子的选择与鉴定; 目标菌株的筛选。,一、直接亲本及其遗传标记的选择 1.营养缺陷型、抗性标记、热致死 孢子颜色、菌落形态等 注意:多数营养缺陷型菌株会影响代谢产物的产量 2.常把一方灭活后再

4、融合 3. 可用不同荧光标记直接亲本,3. 可用不同荧光标记直接亲本,提取拟南芥叶片的原生质体, 并转化带有GFP标签的目的 蛋白表达载体,瞬时表达观察 目的蛋白在亚细胞中的定位情况 红色为叶绿体自发荧光 绿色为GFP的荧光。,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制备过程:分离、收集、纯化、活性鉴定、保存 去壁方法:1.机械法2.非酶分离法3.酶法 酶法分离原生质体:参考图9.3,第二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 (1)培养基组成 放线菌 加入亚适量甘氨酸 黑曲霉,第二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 (2)菌体培养方式: 1.平板玻璃纸法: 丝状菌 2

5、.振荡沉没培养法 细菌和酵母菌,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 (3)菌体年龄 丝状真菌 菌丝体尖端细胞 放线菌 对数期到静止期 细菌 对数期 酵母菌 菌体同步化,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 (4)稳定剂 高渗溶液 无机盐:NaCl、KCl、MgSO4、CaCl2 有机物:蔗糖、甘露醇、山梨醇 丝状真菌 无机盐 细菌 蔗糖、氯化钠 稳定剂常用浓度:0.31mol/L,()酶解前的预处理 加入某种物质,抑制或阻止细胞壁某种成分合成 酵母菌、丝状真菌 巯基乙醇 酵母菌 EDTA 放线菌 甘氨酸 细菌 亚适量青霉素,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 ()酶系和酶的浓度 细菌、放线菌 溶菌酶 真菌 蜗牛酶

6、 注意事项:,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 ()酶的作用温度和值 酶的最适温度、菌株生长最适温度 ()菌体密度,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影响因素? ()酶解方式 使用培养皿分离效果好 分离时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适当振荡 分离条件经试验可确定 如计算测定原生质体形成率,第七节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如何计算测定原生质体形成率? 原生质体形成率=(A-B)/A100% 细菌、酵母菌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高渗再生培养基培养法 霉菌、放线菌 高渗再生培养基培养法,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原生质体的鉴定 ()低渗爆破法 p233 ()荧光染色法 荧光增白剂 荧光显微镜,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原生质体的收集和

7、纯化 ()过滤法 适于丝状微生物 ()密度梯度离心法 离心后,原生质体上浮 ()界面法 离心后,原生质体在界面 ()漂浮法 适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原生质体的活力测定 ()荧光素双醋酸盐染色法 ()酚藏花红染色法 ()伊文思蓝染色法,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原生质体的保存 液氮冷藏 加入保护剂,如:二甲亚砜、甘油等,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原生质体的再生: 在高渗再生培养基上,原生质体重新 合成细胞壁,恢复成完整细胞。 参见p234 图9.4,1.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因素(234) 菌体生理状态 稳定剂 酶浓度和作用时间 再生培养基组成 残存菌体的分离 ; 再生培养基上冷凝

8、水 原生质体密度、再生方法,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再生率及其计算 p236 目的:找出最佳的原生质体制备 和再生条件 再生频率(%)=(C-B)/(A-B) 100%,三、原生质体融合 (一)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P236 (二)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融合剂 、温度 、亲株的亲和力和原生质体的活性 、无机离子,(二)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融合剂 化学融合剂:PEG 不同微生物适合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 PEG 真菌 4000-6000 细菌 1500-6000 物理融合剂:电场、激光,(二)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融合剂 电场融合的优点: 适于动植物、微生物细胞;融合频率高 可在显微镜下观

9、察,(二)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融合剂 、温度 2030 、亲株的亲和力和原生质体的活性 、无机离子 PEG介导融合 钙离子、镁离子 电场融合 糖或糖醇,四、融合体再生 复原: 再生培养基 细胞壁重建 形成菌落 P239 图9.8,四、融合体再生 (二)融合体的检出和分离 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选择融合体 利用抗药性 用灭活原生质体 利用荧光染色法 双亲对碳源利用不同,四、融合体再生 (二)融合体的检出和分离 1.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选择融合体 双亲原生质体的融合体形成菌落 亲本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生产育种不常用,可用于遗传研究,(二)融合体的检出和分离 2.利用抗药性选择融合体 营养缺陷型

10、和抗药性结合筛选P240,(二)融合体的检出和分离 3.用灭活原生质体检出融合体 灭活方法: 药物 紫外线 温度,(二)融合体的检出和分离 4.利用荧光染色法 亲本分别带上不同颜色荧光 融合后直接根据荧光颜色选出融合体 注意事项:,四、融合体再生 (二)融合体的检出和分离 观察形态 生化指标测定 DNA含量:分光光度计,五、融合重组体检出与遗传特性分析 (一)重组体的检出和鉴别方法 1、直接法 图9.9 2、间接选择法 图9.10 3、钝化选择法(灭活一方原生质体),五、融合重组体检出与遗传特性分析 (二)融合率 见表9.2,五、融合重组体检出与遗传特性分析 (三)DNA含量及孢子形态测定 1

11、、DNA含量测定 2、单倍化 3、酶活性及孢子体积测定 4、分子生物学方法,六、原生质体融合的应用 1、提高产量或质量,合成新物质 2、改良菌种遗传特性 3、优化菌种发酵特性 4、质粒转移 5、原生质体与细胞核融合 6、进行遗传分析,第三节 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细菌细胞壁如何降解?P247,第三节 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如何提高细菌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 (1)预处理:目的改变细胞壁的性质 (2)溶菌酶: (3)细菌生理状态:对数期 (4)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三节 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2.建立最佳融合体系 PEG 相对分子质量:40006000 浓 度:40%50% 融合时间:30

12、min,第三节 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三)操作方法 p251 斜面活化两代 液体振荡培养,第四节 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二)菌体培养及预处理 水解酶:溶菌酶 预处理:加甘氨酸,第五节 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一、酵母细胞壁结构和遗传标记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影响大 亲本灭火的方法:紫外线 热 药物,第五节 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一、酵母原生质体制备 p259 预处理:EDTA;巯基乙醇 蜗牛酶,第六节 霉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二、培养基及相关溶液 p262 (1)查氏培养基的作用:菌丝生长 (3)酶液的制备:,第六节 霉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三、霉菌原生质体融合的关键步骤 p262 (一)原生质体制备 1、水解酶的选择 2、菌丝的制备:常用玻璃纸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