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411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属单链 毒。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 35 天内可全军覆灭。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球形包涵体。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一种独特的数目不等的球形细胞。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塘中发现,后在东亚地区的其它国家如泰国、中国、印尼等地流行。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对虾在内的多种对虾发病,并可与 并感染,危害幼虾、成虾。诊

2、断临床症状观察到鳃丝和头胸部肝胰腺区变成淡黄色可作初步诊断血淋巴涂片观察到核固缩、核破裂和嗜碱性的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确诊可用 法和免疫学方法。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良好的管理和正确的操作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其它方法同白斑综合征。因该病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球形,无囊膜,直径22 纳米,属单链 小病毒科的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症状患病幼体摄食减少,常浮于水面,甲壳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对虾体色明显变蓝,腹部肌肉混浊,病虾畸形,会在池中慢慢升起,静止一会后翻滚,接着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直到精疲力尽死亡或

3、被其它健康虾吃掉。成虾被该病毒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毒状。病虾的皮下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神经组织、淋巴器官等为主要靶组织。细胞核肿胀,胞核内有嗜曙红的呈晶体状排列包涵体,染色质向边缘移动。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对虾的仔虾期和幼虾期,该病的累计死亡率可高达 80%90%,但未见严重的急性流行。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取病虾靶器官,制成新鲜组织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细胞核肥大,核内有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找到直径约为 1727 纳米对称的病毒颗粒,即可作出确诊。防治方法同白斑综合征。病因该病由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引起。症状病虾病理观察为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肥

4、大,核内有大而无定形嗜酸性包涵体,染色质着边减少,核仁着边。完整的包涵体常可脱落到肝胰腺腹管腔中,一般在肝胰腺远端管的 F 型和 B 型上皮细胞中常见。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危害较大,往往在 35 天可造成大量死亡在养成期,该病的累计死亡率最高可达 90%以上,最低也有 50%左右。诊断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在载玻片上加 1 滴 1%后放入病虾的肝胰腺 1 小块,盖上盖玻片,压成薄片,在光镜下检查,如发现胞核肥大,核内有绿色的包涵体核仁及脂肪滴呈淡绿色可作为诊断依据将病虾的肝胰腺或前中肠制备超薄切片,用投射电镜检查,发现细胞中有肥大的核,核质中有包涵体及球形病毒颗粒,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5、。确诊可采取葡萄球菌 A 蛋白协同凝集试验的方法。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其措施有:对虾池进行彻底消毒。加强亲虾的检查,发现携带病毒的亲虾要及时清除,并对暂养池及工具进行消毒。育苗时要加强对幼体的监测,一旦发现有病毒感染,应立即进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或销毁,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虾池的良好水质,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饲料及准确掌握投饲量,定期投喂广谱抗菌药饲。P病因该病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症状患病对虾摄食量减少,生长明显减缓,体表和鳃附着多种寄生或共生生物。肝胰腺和中肠上皮是 主要靶器官。感染细胞的核肿大,染色质缩小和边移,核仁崩解,核内形成一个

6、或多个包涵体,色嗜酸性,革兰氏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为深染的四面体状。电镜下可见包涵体内或游离其外的病毒粒子,严重感染时细胞坏死、脱落,病毒粒子和包涵体释放至肝胰腺的腺管内,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流行及危害在无节幼体和糠虾期,常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达 90%以上。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过程,48 周累积死亡率超过 50%。该病可通过健康虾吃了带病毒的虾感染而传播。诊断取病虾肝胰腺或前中肠,制成新鲜组织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内有金字塔形的包涵体用伊红染色时呈桃红色,可作出初步诊断。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如看到金字塔形包涵体或核质中有杆状病毒,可作出进一步诊断。防治方法同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

7、因该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症状病虾蜕皮困难,附肢麻痹,游动缓慢,靠近池缘,反应迟钝:甲壳上有棕色斑点,鳃呈红棕色肝胰腺坏死萎缩,在 R 型和 F 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汗红染色的包涵体,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包涵体有直径 5060 纳米的病毒粒子的集合体或晶体阵列血淋巴液小凝固,神经系统有大量坏死的血细胞。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仔虾,尤其在养殖密度过火时容易发生。诊断可根据血淋巴液不凝固、甲壳上有棕色斑点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发现 R 型和 F 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洋红染色的包涵体,包涵体中有直径 5060 纳米的病毒粒子可作进一步的确诊。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发现该病时

8、,应该将水池中的虾全部处理,并用 1%来苏儿消毒 24 小时,彻底洗刷干净,养殖池曝晒数天再放养。病因该病山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引起。可感染南美白对虾。症状病虾体色蓝灰或蓝褐色,胃附近白浊化,厌食、反应能力弱,的头、尾弯向一边,有时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面旋转。体表和鳃易于附着聚缩虫、丝状细菌、藻类及污物,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病虾最终侧卧池底死亡。流行及危害该病毒对期蚤状幼体及以后各生长阶段的虾苗、幼虾及成虾均可感染,养殖环境的优劣对其死亡率有较大影响,一般死亡率为 20%90%。污染的水质是导致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带病的亲虾可使卵核幼体受到感染。由于虾有相残的习性,带病的虾被食后也会

9、导致该病蔓延。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取病虾的肝胰腺进行石蜡切片,色,发现上皮细胞核肥大,核内有 1 个或多个球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电镜超薄切片检查,看到包涵体和核质中有许多杆状病毒,即可作出确诊。防治方法严格检疫。严格消毒。虾池放养前用 1,然后放入产卵池,防止病原传播。称中肠腺混浊病病因病原是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症状该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病虾常在近表层水中游动,活力差,对刺激反应迟钝,不时回旋转动,厌食,不能正常发育,发病池虾大小相差显著。中肠腺病症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病虾中肠腺上皮细胞排列凌乱、崩溃,并从基膜上脱落核肥大,是正常状况下的 23 倍大小为 1014

10、微米1216 微米,正常为 46 微米48 微米。核质被破坏,分泌细胞减少,肥大的核内有许多病毒颗粒。中肠腺呈不透明白浊状,严重时白浊程度愈发明显,肠道有时也变混浊。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幼体及仔虾,尤其是糠虾幼体。感染病毒的幼体89 天的累计死亡率可高达 90%。带病毒的亲虾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中肠腺上皮细胞的坏死而被排出体外,释放于水中而成为新的传染源。健康虾摄食病虾后即被感染。诊断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尤其是中肠腺出现白浊现象是该病的重要特征中肠腺组织切片,若见上皮细胞排列凌乱、核肥大、细胞崩溃并从基膜上脱落,分泌细胞减少,超薄切片见病毒粒子,可判断为该病新鲜中肠腺暗视野观察法。将病虾苗完整的中肠腺取出,用盖玻片将其压成薄片,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患病虾,可见到大小 1030 微米、白色、轮廓清晰的圆形或长椭圆形的,葡萄球菌 A 蛋白协同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等均可对该病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水产/渔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