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69363477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A文】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列宁,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他的家族有显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并不因他的贵族身份而骄傲,反而受此困扰并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不合理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生活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

2、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也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家庭的幸福,更遭到了几乎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因此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是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荒唐的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是一个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走到一半就回来了,因为他的妻子要生他们最后一个女儿,最后一次离家出走,却让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

3、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看到的不是家乡的风景,而是孤零零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生命的最后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紧张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六十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的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

4、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的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墓志铭。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世间最美的坟墓”,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学 习 目 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5、。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 文 主 要 可 分 几 部 分?每 部 分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什 么 ?,第一段:须发的特点,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第三段:面容表情,第四段:长相平平,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第六段:目光犀利,第七段:蕴含丰富情感,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第九段: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的不幸,外貌特征,非同寻常的眼睛,深邃的精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一.请用原文语句说说课文的15段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须发: 面部轮廓结构: 面部表情: 长相:,多毛,胡须浓密,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忧郁、愚钝、压抑,长相

6、平平、普通,拜访者的失望之情,平庸丑陋 大众化,精读第一部分,二.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须发的特点: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作用: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分析肖像画:,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平庸丑陋 大众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7、,精神的深邃,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反衬,说明,1.本部分是如何来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2.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2.(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精读第二部分,揣摩品味,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表现了他眼睛所特有的洞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2. 这对珠宝有魔

8、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不仅表现出托眼睛的威力,也表现了他作为文豪的才气和睿智。,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当他来审视自己的时候,依然带着剖析那个病态社会的犀利,看到的丑恶真相令其伤心!,想一想,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

9、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文章前半部分着力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后半部分却又极力赞扬其眼睛的犀利与高贵(“珠宝”),这样前后矛盾吗?这属于什么手法?,大家来思考,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外形的丑陋、平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探讨研究: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

10、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主人公背景资料:,托尔斯泰在大学期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后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但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18511855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托尔斯泰退役后

11、,到欧洲游历,这让他看透了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冷酷和虚伪,激起他很大的愤慨。由此也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因此招致农奴主的歧视。反对沙俄暴政,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同情革命者,因此引起沙俄政府的不满。在70、80年代之交他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地从事体力劳动,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增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她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在车站病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托尔斯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