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24060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648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四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一、选择题1、某同学归纳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你认为哪一项正确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长期分裂战乱,统一是人心所向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各地区经济文化制度趋同,交通很发达A B C D 2、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一战略得当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联系加强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材料表现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4、秦始皇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5、你认为下面的叙述,哪项不符合史实 A公元前 202 年某日,小苏在咸阳用篆体字写了一封信B公元前 228 年某日,一官员称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 218 年,秦始皇任命张某为郡尉,并赐他一块封地D公元前 219 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6、通过对本课学习,你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应着重于A开拓疆土 B统一中国 C统治残暴 D君主专制7、在历史课上,有四位学生对“玄武门之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点错

3、误A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自私和残忍C说明传统的皇位承袭制度有缺陷 D对唐初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8、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说明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9、下面有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历史影响,概括最全面的是A使中西陆上交通发展起来 B保证了唐朝边疆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C促进了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D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0、唐太宗经常开导臣下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促使唐太

4、宗对此深刻感悟的史实是 A唐太宗时众多贤臣进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11、下列关于唐朝“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治”意指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措施。 B 是唐朝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C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调整政策 D唐太宗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 12、唐太宗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意识,表现在以魏征为镜,借以观身 用君舟民水来提醒自己时常记住自己的过失晚年作帝范 A B C D13、当老师为学生归纳康熙继位面临的形势时,不应列出A鏊拜专横跋扈,结党聚敛 B沙俄侵入黑龙江地区C郑成功收复台湾,坚持抗清 D三藩叛乱祸及中原14、康熙帝取

5、得对三藩台湾郑氏集团噶尔丹斗争胜利的时间顺序是A B C D 15、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深远影响是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社会安定 C打击外敌入侵 D体现皇帝权威16、据清史记载,1696 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仅“引数骑逃去”。其战争的性质是A.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B.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 C.巩固统一的平叛战争 D争夺北方统治权的战争17、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A缓和了边界地区的紧张形势 B中俄之间可以合法通商C中方收回了尼布楚等地的主权 D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领土18、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是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康乾盛世 D同治

6、中兴19、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察,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2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21、通过专题一的学习,你认为秦始皇建立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丞相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皇帝制度22、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属于首创 确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A B C

7、 D 23、近代思想家谭嗣同评论说:“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意指秦朝对后世的影响是A秦的暴政成后世统治者警示 B秦朝确立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格局和运作模式C秦朝郡县制影响中国两千年 D清朝君主专制和秦朝本质相同24、嬴政极有雄心壮志,对内铲除嫪、吕集团,对外统一中国。他的 “成功”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A志当存高远 B富贵于我如浮云 C藐视天下,唯我独尊 D顺我者昌,逆我者亡25、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重用人才善于纳谏完善科举制轻徭薄赋 减轻刑罚A B C D26、 “贞观之治”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A推动封建文化继续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为唐盛世局面奠定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27、

8、作为一代“明主”,唐太宗为以后封建统治者树立了榜样,这里不包括A勤政爱民 B重用贤臣 C虚心纳谏 D信道求仙 28、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减少决策失误 D维护封建统治29、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唐太宗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30、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A打败厥,威震北方 B派兵北征,各族臣服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帮助北方各族建立政权31、康熙继位之初面临的直接威胁是 A鳌拜势力 B三藩叛

9、乱 C台湾问题 D沙俄侵略32、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 “万世师表”。这说明康熙善于学习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尊孔”利于清朝统治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A B C D33、注意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原则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34、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为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说明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粮食和食糖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 B. C.

10、D. 35、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A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B反对殖民侵略,维护国家主权C设置机构,处理民族事务 D册封少数民族领袖,加强管理36、某校师生计划利用暑假实地考察康熙帝打击噶尔丹的古战场,请你指示正确的去向A新疆南部 B黑龙江流域 C云南、贵州 D内、外蒙古地区37、清朝初年处理少数民族关系和唐朝相比,本质不同是A实行怀柔政策 B进行军事征服 C维护国家统一 D实行和亲政策38、17 世纪末,中英两国对比,英国明显走在前列,主要表现是A实行共和政体 B社会稳定 C传统文化先进 D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二、材料解析题39、材料 1: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

11、,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 2: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 3: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也,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六国者,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问题:(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 1、材料 2、材料 3 各是怎样评述的?(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的灭亡有无关系?结合材料,应该怎样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0、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时营建,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

12、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马周传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41.(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