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23292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稼先》教案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 邓稼先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和景仰之情。2体会本篇散文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3品味本文饱含情感的语句,品味其中包含的深切的感情。4了解和学习小标题的写法。重点难点:重点: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方式。难点:体会作者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邓稼先、杨振宁图片资料,两弹资料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阅读全文,体会本篇在比较客观的描叙中所包含的感情。3搜集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业绩故事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

2、强的欺凌。中国的有识之士,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他们前赴后继,兢兢业业,为我们民族的崛起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这救国的道路上,有一支队伍显得十分让人感动。这就是那些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在新中国成立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把中国的科学顶上了一个高度。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和试射,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都使我们的祖国在全世界拥有了自己的科技立足点,使我们国人扬眉吐气。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我国科学家的故事资料?请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材料更丰富。(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

3、况)在这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背后,就有一个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文章邓稼先。(主板书:邓稼先 杨振宁)二、作者简介。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

4、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三、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著名科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出生在

5、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6、。1958年秋开始,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开始了核弹的理论研究。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后,他又投入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他临终前留下

7、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四、检测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元勋(xn) 至死不懈(xi) 鞠(j)躬尽瘁(cu) 选聘(pn)无垠(yng) 殷(yn)红 奠(din)基 开拓(tu)当之无愧(ku) 挚(zh)友(二)词语解释。【亡国灭种】使国家灭亡,种族消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受尽一切劳累;已,停止。小心谨慎,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一直到死才停止。【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开拓】开辟;扩展。【截然不同】截然,界

8、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的地方。【锋芒毕露】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也比喻人显露出来的锐气;毕,全;露,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都了解。表示人人皆知。【辞令】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骄人】使人自豪。【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选聘】选择聘用。【知人之明】明,指视力,引申为看清事物的能力。指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别人,对别人有客观、正确的估价。【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枯蓬断草】枯干的、折断的蓬草。多形容荒凉、死寂的环境

9、。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和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学生先阅读课文,熟悉文本,这是阅读理解本文的基础。因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也便于学生把握行文的脉络,进而把握思想感情。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脉络和文章各小标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讨论。明确:本文共有六个小标题,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展示背景,引出“邓稼先”。先列举一百年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后写新中国成立,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赤子邓稼先。(投影或板书:背景)(二)“两弹元

10、勋”: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贡献)(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与奥本海默比较,凸现邓稼先的人品能力超群、忠厚朴实。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人品)(四)“民族感情?友情?”:写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抒写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民族自豪感)(五)“我不能走”:赞扬邓稼先坚定、执著与勇敢的品质。通过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的描写,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我不能

11、走”,高度赞扬他的精神品质。(使命感)(六)“永恒的骄傲”: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知音,总评)投影或板书: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背景)2“两弹元勋”:(生平,贡献)贡献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人品)4“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自豪感) 精神5“我不能走”:(责任心、使命感)6“永恒的骄傲”:(知音,总评)六、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整体把握语言风格。再读全文,并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想一想,本文的语言最感人的是什么?为什么?(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学生只须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即可,具体的品味和分析

12、可以留待第二课时再进行)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本文与其他的写人散文一样,也具有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这从全文可以看出。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本文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客观的列举,又有理性的评价,更有深沉而饱满的感情。本文不像一般的描写性或抒情性的散文,而是一篇写人物的散文。作者本身是一个治学严谨的著名科学家,文章所写的人物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著名科学家。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所以在语言方面就自然表现出与一般文章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融合。作者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又是蕴涵着深沉的情感。例如第一部分的结尾段:“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

13、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19241986)。”用的是概括叙述的语言,看似平铺直叙,却能达到令人对邓稼先肃然起敬的效果。又如第二部分的结尾:“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叙述的语言,但评价却是极高的,敬仰之情也十分深沉。七、布置课后作业。(一)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题。(二)划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原因。第二课时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本文是写邓稼先的,开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学情预测:开头往往是人们关注的位置。学生一般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教师设计问题时,

14、可以引导学生,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路。)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明确: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历史,就是为写邓稼先服务的。这样的开头,在表现人物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社会状况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重要的一笔。这样,就从总体上突出了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为全文奠定了评价和赞美的基调。二、阅读第三部分。本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15、。(学情分析:对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它的一般表达作用,学生是可以很快发现的。本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具体体会和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并以概括的语言来表达。)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则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元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把他们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通过对比,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就显得更加鲜明,表现他的精神品质的词句主要有:“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因此,“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要注意的是,作者拿奥本海默来对比,意图不是要贬斥他,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更为鲜明,呼之欲出。三、阅读第四部分。讨论:“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真的想不清楚吗?(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引导学生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往往是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和情感。)学生思考、交流。明确:作者其实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得更为深沉。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句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