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21367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案3(人教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三课时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本目的主题是“全民族的抗战”,与第一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互为关联,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逐步升级,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继续执行错误的内外政策,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第二课时完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教学的基础上,本课时主要围绕“抗日战争的胜利”展开教学,主要由“抗日战争的概况”、“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等几部分构成。教材首先交代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这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接着以大量丰富的图片体现了中华民族

2、抗日战争的史实,同时寓论于史,解析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这正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色,图7-64、图7-65、图7-66分别从海外华侨、世界人民和中国军队三个角度立意,图7-67、图7-68、图7-69、图7-70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文字部分则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教材以图片日本签署投降书来呈现,文字部分突出结束的时间和过程的艰苦卓绝,作为抗日战争胜利成果的“台湾的光复”也一并交代;最后则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牺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

3、材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与台湾光复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结果并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正确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2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文字叙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抗战的概况,师生共同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抵御外侮的史实,运用对比法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

4、的民族牺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离不开全民族万众一心的抗日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对比法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历史小故事,教师可准备有关西安事变的图片(如张学良、杨虎城像),或者与西安事变相关的文字材料。准备文字材料罗斯福给他的儿子说过的话。学生走访老人或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家乡或其他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的反侵略战争方法的事例,并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你熟悉的人。二、学与教的过程: 复习导入 教师可展示有关西安

5、事变的图片(如张学良、杨虎城像),或者相关的文字材料,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西安事变上来,接着提问:1、西安事变的结果如何?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要意义?由此导入新课。教学新授 全民族的抗战在学生回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应强调“初步形成”这四个字,接着顺势提问: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于何时?它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什么影响? 教师归纳: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不久根据两党签订的协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改编完成,表明国共两党已就抗日这一目标达成共识,两军共赴抗日战场,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正式开始,给日本侵略军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台儿庄

6、保卫战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场战役,指导学生观察图7-66,阅读阅读卡台儿庄保卫战。体验中国军队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重要性。类似的战役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还有许多,学生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安排学生介绍其他著名的战役如凇沪会战或家乡其他重要的战役,以期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能力的目的。【承转】刚才我们学习的台儿庄战役和其他重要的战役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缩影,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除了中国军队的正面抗击外,还有许多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直接参与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潮中。指导学生观察图7-64、图7-65、图7-67、图7-68、图7-69、图7-7

7、0,使学生简单了解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概况;了解中国的抗战不仅得到了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响应,人民群众在战争过程中创造了诸如地道战、地雷战等反侵略战争的方法,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智慧,而且还得到了海外华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支援,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物资、抢救伤员、培养人才等。这部分的知识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比较熟悉,教师可适当安排学生讲述反侵略或者有关白求恩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得出群众的反侵略主要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为接下来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下基础。在基本了解抗日战争概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图7-71,阅读对应的文字,掌握日本宣布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时间。台湾的光复

8、作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大成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日本侵占台湾的历史,主要回顾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中日马关条约割占的历史事实,顺理成章地得出台湾被日本侵占50年之久,接着指出: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青少年应时刻牢记祖国的统一大业。【讨论】通过上述教与学的过程,鉴于本课时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寓论于史,所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完全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得出。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日本的投降,台湾的光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那么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本课时的难点,所以在学生

9、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视各个小组学习程度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如可以从国共两党、国际和战争的性质等几个方面考虑,共产党方面尤其要突出其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和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并抗击大量日军,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转变,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0、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万众一心抵御外侮,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承转】那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伟大的意义呢?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主要由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构成,因此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分别设计。1、国内: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日战争,最后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自年以来,中国人民还进行过哪些重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结果如何?通过比较你有何感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

11、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创了一条殖民地弱国人民打败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道路,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2、国际:教师先出示文字材料罗斯福给他的儿子说过的话(内容:1942年春天,罗斯福给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再出示表格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损失,然后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中国的长期抗战,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本军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束新课。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题很明确: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抗日战争的概况、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历史意义,因此完全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抗日战争的胜利1、抗日战争的概况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国内:()国际:()性质: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拓展资料推荐书目: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林治波、赵国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八路军抗战史平山 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链接: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