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188749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0.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三),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概述:,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和烟雾病等。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或脑中风。 CT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很大,但对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的诊断不如脑血管造影。,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多由于脑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所致,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 分类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生理,正常脑血流量(CBF) 灰质80100ml/100g/min 白质2025ml/100g/min 电衰

2、竭 诱发电位消失,神经元传导功能丧失 30% CBF,1520ml/100g/min 膜衰竭 细胞膜完整性破坏,不可逆损伤 1520% CBF,1012ml/100g/min 脑缺血半暗带(penumbra),(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血栓、脂肪、空气) 血管炎 低血压,超急性期(6小时) 急性期( 3天) 亚急性期(310天) 早期慢性期(11 30天) 晚期慢性期(30天),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分期,病理 细胞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 突然发病 感觉和/或运动障碍,急性脑梗塞:发病后12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发病2天后,CT有典型改变。

3、第1周:梗塞区呈低密度、底边向外的三角形或扇形影,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 第2周:病灶密度变均匀,边界清楚。,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及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平扫时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脑积液密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CT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其特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1小时,4小时,大脑中动脉梗塞早期征象: 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89Hu( 4253Hu )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

4、、屏状核) 灰白质界面消失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基底节回避现象) 脑梗塞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重要提示!,CT灌注成像,观察病变微血管变化的功能成像 急性脑缺血的血流灌注改变早于组织学改变 CT灌注成像可早期发现缺血灶,判断损伤程度 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不能反映血流灌注状态,到 组织学发生变化才能显示,已难以恢复,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F): 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脑组织的血液量(ml/100g.min) 脑血容量(CBV): 一定量脑组织的血液容量(ml/100g.min) 平均通过时间(MTT): 对比剂通过脑组织的路径不同,通过时间也不相同,因此用平均通过时间表示 峰值时

5、间(TTP): 从对比剂开始出现到其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脑缺血的CT灌注表现:,梗死组织:CBV CBF MTT TTP 血流灌注已有明显改变,其位置、面积均与CT平扫所见低密度区相一致,3小时,3小时,BF BV MTT TTP,脑梗死起病4小时,BF BV MTT TTP,4小时,5小时,CBF CBV MTT TP,5小时,功能性MR成像(functional MRI),T2WI仅在发病1224h后发现缺血 fMRI可早期诊断、确定缺血半暗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MR弥散成像(DWI) MR灌注成像(PWI) MR波谱(MRS) 脑功能定位成像(BOLD-fMRI),右侧大脑半球梗塞,大

6、脑中动脉供血区,发病24小时,发病后1年,陈旧性脑梗塞,梗塞区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仅留1个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锐利,其内为液化或瘢痕组织,并同时有局限性脑萎缩。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效应。,(二)、腔隙性脑梗死,系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梗塞,为大脑动脉深穿支闭塞所致,微梗塞所致腔隙性脑梗塞常为脑积液密度,边缘光滑、清楚,平均0.51.5cm大小。好发于豆状核、桥脑、丘脑、尾状核、内囊及其它部位,常常为多发。,右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三)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梗塞在急性脑梗塞病人经治疗后 1周或数周后发生,一般为血栓和栓子崩解或治疗后发生碎裂,而向闭塞血管的远端移位,从而使血液重新进入再

7、通部分的血管及分支中。由于该部血管易发生坏死,张力很低,导致出血发生。,CT表现: 在扇形或三角形低密度梗塞内,出现斑片状及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与高血压性出血灶相比,出血密度减低,边界不清楚,而且占为效应明显。 增强扫描:在梗塞区低密度中可显示有脑回状部、斑片状增强。,二、颅内出血,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和炎症等引起,中老年人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为常见。出血部位以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常见,其次为小脑和脑干。,病理:脑内小动脉壁薄弱,中层发育差,特别是豆纹动脉走行过急加之硬化,在高血压的作用下,易产生玻璃样变性及纤维素性坏死,进而形成粟粒样动脉瘤,破溃后出血。,脑出血病理演变,超急性期(46

8、小时) 完整红细胞(双凹,纺锤形,70-90%), OxyHb,凝血(血清挤出) 急性期(7-72小时) 红细胞脱水收缩变形但仍完整 OxyHbDeoxyHb 周围水肿明显,亚急性期(3天2周) 早期(36天) DeoxyHb MetHb (Fe3+),周边中心 晚期(12周) 红细胞溶解,细胞外MetHb 水肿消退 血肿周围出现炎性反应和巨噬细胞,慢性期(2周) 早期(1数月) 血肿体积缩小 细胞外游离稀释MetHb 巨噬细胞吞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血肿壁 晚期(数月 数年) 血管化的纤维基质,吞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一)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 微小动脉瘤、玻璃样变性 80%发生

9、在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丘脑 最常见;20%在小脑、脑干和脑叶,脑出血CT表现,血肿演变:均匀高密度影(5080Hu);37天,血肿边缘模糊、密度减低(1.u天)、向心性缩小(融冰征);1月,等或低密度灶;2个月,脑脊液样囊腔 破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周吸收 水肿和占位:2周最明显,持续月,2月消失 增强:2周2月最明显,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影,相当于原血肿的大小和形状。血脑屏障破坏、血液过度充盈、肉芽组织形成,右侧丘脑区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2周后血肿吸收,出血量( ml ) /6长宽高,出血量的计算方法:,多以田氏方程计算:,左侧豆状核血肿2周后吸收,右侧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右侧外囊区血肿

10、软化灶形成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周边有低信号环绕,(二)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征象: 脑池、脑沟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 部位:提示出血动脉 间接征象 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 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脑疝,CT表现,大脑前动脉视交叉池、侧裂池前部 大脑中动脉一侧的侧裂池附近 颈 内 动 脉以大脑外侧裂池为多 椎基底动脉脚间池、环池,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病因 动脉瘤破裂(51%) 高血压(15%) 血管畸形(6%) 外伤,(二)蛛网膜下腔出血,三、脑血管畸形,为血管形态学异常,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出血的原因之一 分为: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

11、、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扩张症四型,以动静脉畸形最常见,(一)动静脉畸形,年龄:72%在40岁前起病 部位:85%幕上,15%幕下 98%单发,多发者见于Wyburn-Mason (脑-视网膜动静脉瘤综合征)和 Rendu-Osler-Weber综合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临床与病理,由一条或多条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一条或多条引流静脉组成,引流至静脉或静脉窦,有时可见动静脉直接交通 畸形血管团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管壁发育不良易出血,血栓及管壁可钙化 周围脑组织常萎缩和胶质增生,脑水肿、钙化、出血、梗塞,CT平扫: 边界不清混杂密度病灶 周围无水肿和占位表现常有萎缩改变 邻近脑室

12、的动静脉畸形可突入脑室,类似占位病变 破裂形成血肿多位置表浅,形状不规则,也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CT增强: 病变区呈点、线状明显强化血管影,可见血管团及引流血管 少数病例平扫仅显示低密度,增强后才显示血管团和引流血管,左额叶AVM,(二)海绵状血管瘤,占脑内血管畸形7% 80%位于幕上 (髓质、皮髓质交界、基底节),也可见于小脑、脑干、脊髓,病理: 扩张、衬有内皮的窦样间隙构成, 其间无脑组织 瘤内出血 100% 50%多发 临床:无症状或癫痫,平扫: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均一或不均,常钙化;出血时出现水肿和占位表现 增强:轻度明显强化,与钙化和血栓形成有关,CT表现,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因反

13、复多次出血而呈混杂信号,可见含铁血 黄素黑环,呈“爆米花”状,为其特征性表现 梯度回波序列最敏感,病灶呈低信号,MRI表现:,(三)静脉畸形,静脉性血管瘤(venous angioma) 大脑大静脉畸形(malformation of Galen vein),静脉性血管瘤,病理: 多条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和一条或多条引流静脉组成,其 间有正常脑组织,少有出血,约1/3合并海绵状血管瘤 部位: 邻近脑室的深部白质,以侧脑室额角周围和小脑半球最 常见 症状:多无症状,偶然发现,CT表现,平扫无异常发现或仅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局限性略高密度区 增强后可见点、线状强化的血管影引流至皮层或室管膜下,为扩张的髓静

14、脉和/或引流静脉,扩张的髓静脉和引流静脉呈流空信号(海蛇头样表现),少数引流静脉T2WI呈高信号与慢血流有关 ,增强可提高病变显示率,MRI表现:,左侧小脑半球静脉性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 合并海绵状血管瘤,四、动脉瘤,颅内动脉局灶性异常扩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龄: 约1/3在2040岁发病,1/2在40岁以后发病 男:女= 2:3,分类:粟粒状、囊状、梭形、假性、夹层动脉瘤 部位:前循环约占颅内动脉瘤90%,椎基底动脉 占10% 20%多发,女性多见 临床:不破裂多无症状;破裂后出血、SAH,临床与病理,CT表现(未破裂动脉瘤) 薄壁无血栓动脉瘤:边缘较清楚的圆形稍高密度 影,有

15、明显均一强化 部分血栓动脉瘤:等或高密度,增强后中层血栓 无强化,中心瘤腔和瘤壁明显强化,呈靶征 完全血栓化动脉瘤:等密度病灶,无中心强化, 有或无壁环状强化 各型均无周围水肿,可有点或弧线状钙化,左大脑中动脉动脉瘤,CT表现(破裂的动脉瘤) CT上多不能显示瘤体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脑积水、脑水肿 脑梗死、脑疝,破裂动脉瘤SAH,MRI表现 无血栓动脉瘤呈流空信号 血流速度较慢时,T1高或等,T2高信号 瘤腔内血栓,高低等或混杂信号 钙化,低信号 MRA价值与DSA近似,五、脑白质疏松症,脑白质疏松症是一个影像学概念,主要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可由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多种疾病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痴呆,思维加工速度减慢,认知功能下降,(1)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斑片状或弥漫性互相融合的低 密度灶,边缘模糊,呈月晕状。CT值较正常值低5 10HU,增强扫描不强化,常两侧对称,以脑室周围明显 (2)早期病灶限于额叶白质,以后向侧脑室周围、枕叶和 中央半卵圆中心发展 (3)严重者两侧侧脑室扩大或有脑萎缩 (4)脑干尤其是脑桥中上部、中央部易受累,较少累及弓 状纤维、胼胝体、延髓、中脑和小脑,CT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