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18630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

2、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前引后联、温故知新、换位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的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使学生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可组织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课前导学阅读有关明太祖、明成祖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特务机构锦衣卫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八股

3、取士”。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教学设计本课是以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明朝君权的加强”和“科举考试”,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资源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等。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预 期 效

4、果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图片朱元璋。请你辩一辩:这两个皇帝是一个人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初,建立明朝。建立明朝后,他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的,君权加强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学生进行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前者相貌合乎历史,后者进行了美化。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讲授新课: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我们通过一段影视资料,了解朱元璋是怎样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2、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的

5、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的形势,朱元璋为了朱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巩固统治的办法,那就是要加强皇帝的权力,让所有的臣民都无条件地按照皇帝的意志行事。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视资料。播放影视资料,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 很多同学都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分组讨论。换位思考:多媒体显示:假如你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你想采取哪些措施让所有的臣民伏首贴耳的听从皇帝的指令呢?讨论的结果请各组同学派皇帝代表上讲台发言,阐述你们的意见。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主旨就是加强君主专制

6、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朱元璋先是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的。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我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管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显而易见,这时地方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省制度,分设三个衙门,分别掌管财政、司法、军事。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以皇帝的身份发言,可能内容较多,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与归纳。换位思考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深入角色,自己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推导出结论。活动与探究:问:怎么就能加强了皇权呢?就是把行中书省总揽的大权分散给三个方面;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三者互相牵制,各自直属朝廷;三司长官都是由皇上派遣,事事都须秉承皇帝命令,这也就达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7、制这一目的。权力集与皇帝一人手中,君权空前加强了。 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自秦汉以来,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地方改为三司后,对地方的控制、指挥权也都集中到中书省来。丞相的职权愈重,权威就愈大,朱元璋是不能容许“宰相权重”的,他借机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原来由丞相统辖的六部升格,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他以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成为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封建独裁者。学生议论 ,自由发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本课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为学生

8、提供展示、交流、探讨的平台,最后达成共识。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互动参与: 多媒体显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问: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 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你收集到的有关故事。 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特务机构锦衣卫。 几位同学分别讲述收集到的有关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互动参与可以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对特

9、务机构的性质有更深入得了解。听了故事,我们发现明朝只是从机构上的变更来极端地加强皇权,还嫌不够,如何保证这些机构的官员都能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呢?他专设一批特务人员监视、侦察官民。授权侍卫皇帝的亲军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门的特务机构。后来又出现了东厂,与锦衣卫性质相同,关系亦密切,故合称“厂卫”。东厂与锦衣卫不同的是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危险的毒瘤。特务机构层层叠叠,密如蛛网,严刑滥杀,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之祸,如同头上悬剑,这种惨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历史与现实: 多媒体显示:联系现实,根据你们

10、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历史与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思想方面:八

11、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明朝沿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阅读理解:同学们,请你们通过阅读课文,归纳什么叫“八股取士”?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文体以及结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考试范围:四书、五经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试卷文体:八股文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小品表演:多媒体显示:结合课本的插图,给你下列三种人物形象,几个关键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编一出“八股取士”的短剧。 三种人物形象

12、是:皇帝、宦官、知识分子。几个关键词:秀才、举人、殿试、状元、名落孙山。 要求:其余小组的同学就“八股取士”对明朝知识分子的影响进行点评。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的小品,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内容符合即可。学生点评: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此话实在是意味深长。小品表演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剧情的理解和演练中加强对知识的把握,也给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分组进行点评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教学,提高学习的效果。隋唐时期,强调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科

13、举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多媒体显示:影视资料科举 学生一边看影视资料,一边回忆隋唐科举考试制度。通过短片温故知新,使学生对我国的科举考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发散探究:多媒体显示:看完了这个短片,大家对我国的科举制度又有了更深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下面我们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辩论。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

14、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消极作用: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发散思维、突破定式,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从以上我们讲的明朝统治机构的变更、设立厂卫、八股取士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已然强化到历史上空前的程度,思维拓展:多媒体显示讨论: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了什么?学生议论:

15、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封建帝王高度虚弱,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些预示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我们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不讲,能自己做出的结论尽量由学生去发现,尽量给出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靖难之役问: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制度?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与建文帝大战三年,夺得了帝位,他就是明成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