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跨文化意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17154 上传时间:2017-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跨文化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跨文化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跨文化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跨文化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跨文化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跨文化意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马慈祥(青海民族学院外语系 青海 西宁 810007)摘要:民俗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生态文化、器物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方面阐述了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一些补偿策略。关键词: 民俗词语 可译性限度 翻译策略1、引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的诞生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地球的时空在逐步缩小,生活在“地球村”村民们的全球意识在加强,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缤纷的色彩进入人们的视野,新事物、新观念蜂拥而入。人们渴望

2、了解这些“外来客”及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希望成为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但由于文化间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又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带来了困难,甚至使人们产生了困惑。因此,为跨文化交际架桥解惑,将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民俗词语用本族语进行贴切的转换,已成为翻译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三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由此而产生的民俗文化词语大都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提炼,其内涵丰富,特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 1。民俗文化词语具有两种特征:一种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另一

3、种是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关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一指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 二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 2;三指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民俗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是指在汉语里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在英语里却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出来,即在英语里找不到现成的对应词语 3。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文化方面生态文化方面的民俗主要指以民居、饮食、服饰、动植物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等为主的文化词语;就其所指意义而言,有些生态文化词语在不同的民族中都存在,但其能指意义则迥然不同。如

4、:“狗”这种动物在英汉民族中都有各自固定的形象感,但表现的文化内涵却不同。狗在汉文化中,人们对其印象极坏,大都含贬义,如“走狗”,“看门狗”“,恶狗” “,丧家狗”,“狗汉奸”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许多成语和习语都体现了汉民族对狗的“不感冒” 。英美民族却把狗作为“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对狗的印象很好,总是含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old dog”等等习语都传达着他们把狗作为忠实的伙伴的这一文化内涵。又如:在中国北方农村婚俗中,司仪一定要撒“枣子、花生” ,象征着早生贵子,儿孙满堂。这样的文化词语大概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英汉语

5、言中类似的例子还相当多。还有一些生态民俗文化词语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根本找不到相应的文化符号。例如,在美国婚俗中,司仪要求新郎新娘在一种叫“misotle花环底收稿日期2作者简介马慈祥 (1958-)男 青海省湟源县人,副教授, 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下站一会,预示将来平平安安,白头偕老。在中国文化中却找不到“misotle的对应词。2. 器物文化方面器物民俗文化包括家庭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古董文物以及纪念品等词语; 例如:汉语中的八抬大轿火罐文房四宝十八般武艺长命锁等民俗文化词语都属于词语空缺范围,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这给翻译此类器物文化词语带来了一些

6、困难。在红楼梦中多处出现“轿子”这个 17-18 世纪常用的交通工具,Hawks 将轿子统统译为“sedan”,殊不知,在中国文化里 ,轿子可以分为二人抬的轿子,有四人抬的轿子,还有八人抬的轿子,从不同类型的轿子可以看出乘轿者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将轿子都译为 sedan,而不作必要的文字说明,那么, “轿子” 这个民俗词语上所赋予的特有的文化意义自然就丢失了。在一些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中,有人把长命锁仅仅译为 a longlived lock,此后并未加任何的文字说明,他们看了只会认为此物是用来锁门的东西,而不会想到它是用来祈求小孩平平安安,长命百岁的一件信物;将“火罐”译为 cupping jar

7、;将文房四宝译为 writing brush ,inkstick ,inkslab and paper(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十八般武艺被译为 The skill in wielding the 18 kinds of weapons;上述译文只译出了词语的所指意义,但并未译出其能指意义,如果不加上一定的图像或文字脚注,英美人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3. 宗教文化方面宗教文化民俗主要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习尚,包括禁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礼、祈禳等仪式和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活动习俗。这些词语就其所指意义而言,与英

8、语语言有相同之处, 在民间,人们崇拜的“女锅 、 “观世音菩萨” 、 “钟馗”等。这些名字所具有的含义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如“David and Goliath (大卫和歌利亚), 它指的是以弱胜强。根据旧约记载,大卫是一牧童,在与地中海巨人交战中用弹弓将巨人射死,后来成了希伯莱人的国王。a kiss of death (死吻),指表面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此典故出于犹太出卖耶稣时以吻耶稣为暗号,让犹太教当局把耶稣抓走。类似的例子还有,crown of thorns (荆棘冠)象征谦卑克己,golden calf (金犊)象征金钱崇拜,apple (苹果 )象征诱惑等等”

9、 。 4 这些典故在中国宗教中都没有对等表达,同样汉民族也有许多具有特定内涵的宗教词语。汉族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有“临时抱佛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看僧面看佛面” “借花献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这类词语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其蕴意已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的含义。因为大多数的宗教词语都带有浓厚的原语特色,在异族语中难以有完全对应的词语。4. 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方面的民俗包括与风俗习惯、婚丧庆典等有关的文化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以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传统佳节春节为例。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祀祖活动

10、。漫长的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 、包饺子、燃爆竹、春节扫尘、除夕守夜、除夕压岁钱、拜年等。这些习俗对中国人来说是如此亲切熟悉,然而其中多数不能在英语里找到表层指称意义和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完全相对应的词语,难以做到文化习俗的“全真传真”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无法知道“春联”是贴在大门门框上写在红纸上的“couplets” ;“压岁钱”是除夕夜长辈给小孩的放在枕头底下以驱除妖怪“崇”的“money” 。倒贴“福”字寄托着中国百姓盼望在新年里“福临门”的心愿,其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并非英文单词中一个“luck”所能表达。5.

11、 语言文化方面语言文化民俗主要指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和意愿要求的传统性艺术,如神话、3传说、谜语、谚语、歌谣、说唱等。 5语言文化民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典故、传说等方面的差异,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事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该语言文化中的人物有密切联系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 、 “嫦娥奔月” 、 “女娲补天” 、 “牛郎织女”等传说,其中“盘古、嫦娥、女娲、牛郎、织女”为中国传说中人物,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神。它们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像,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而英语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Zeus”(宙斯),“Apollo”(阿波罗),“Ares

12、”(阿瑞斯),“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等也只能是西方文化的独特遗产。此外,包含有丰富汉语历史文化蕴涵的典故,如“东施效颦” 、 “卧薪尝胆” 、 “负荆请罪” 、 “亡羊补牢” 、 “塞翁失马” 、 “滥竽充数” 、 “四面楚歌” 、 “叶公好龙” 、“毛遂自荐” 、 “班门弄斧” 、 “朝秦暮楚” 、 “画蛇添足”等,英译时是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方法的。而英语的许多典故,如圣经中的故事和典故,汉语中也是空缺的。四、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鉴于民俗文化词语翻译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英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住一个大方向:语言移植和文化移植并重。不仅要译出其语义,而且要译出其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

13、,保证民俗文化词语的内涵最为充分地得到有效传递,以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程度。实践表明:民俗文化词语翻译的表现手段可用以下五种基本方式来处理:第一、图像传译法。图像传译法是一种用图片的形式将原语民俗事象展现出来,并辅之于一定的文字说明的翻译方法,目前在民俗文化翻译中较流行,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简洁,运用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模仿法模仿法(包括音译法),指一种用目的语模仿原语的文化信息并辅之于一定的阐释说明的表现形式,即用目的语来复制或移置原语的文化信息,也可称之为直译。这种方式利用人的通感,特别是形象通感传达文化信息 。翻译时,译者应将原文的形象、情感原汁原味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但由于文化背景、

14、风俗习惯的不同,往往需要译者对原文中的词汇不但要保留原语的发音,而且需要作一些解释、补充,以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例如:“回族多习惯围清真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回族民居独具民族风格,有别于世界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的同类建筑,基本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样式回族讲究生活环境的清洁与美化,称之为居处净” 。在这段导游词中,“围寺而居”和“居处净”,是回族所独有的文化模式,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对应词语。译“围寺而居”为 living around Mosque 和“居处净”时为 Clean Housing,两个词汇都用了直译的方法,亦可称为模仿(mimesis),即用目的语模仿原语的

15、文化信息表现形式,也可以说用目的语来复制或移置原语的文化信息。 “围寺而居”中的“寺”若译为 temple 则不清楚,直接用 Mosque(清真寺) 作为对应词更能直接表达该民族的宗教信仰。 又如:饺子 jiaozi;人参 ginseng;麻将 mahjong;气功 qigong;太极拳 taijiquan;风水 fengshui;秧歌 yangko;社火 shehuo 等音译词。作为译者,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越来越显示出对异族文化词语兼收并蓄的发展趋势,这能鼓舞我们在英译文化负载词语时更加大胆地采用音译。第三,替代法替代法即“易词而译” 。也称之为意译。替代

16、法的可行性主要理据是文化适应性及审美有效性相近,最终取决语境。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the traditional Chinese quadrangle)之后加了阐释(with houses arranged on each of the four sides respectively in a square yard),以向目的语读者表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的特点。又如:“他必审问我,我给他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老舍骆驼祥子 )He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ll hold my tongue to 4begin with.;等他们赶来增援时,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啦” 。 (冯至敌后武工队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a rescue.第四阐释法阐释法,即用翻译、疏解的办法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也有人称之为加注补义法,是一种必要的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